小学科学与劳动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
田宇 吴贺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 133700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劳动学科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劳动技能。将二者有机融合,既能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找到实践应用的平台,又能在劳动实践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科学与劳动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1.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科学学科涵盖丰富的理论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知识,能拓宽学生认知视野;劳动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融合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认知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提升综合素养。例如,在种植植物的实践中,学生运用科学课上学到的植物生长知识,进行浇水、施肥、光照控制等劳动操作,既巩固科学知识,又提高劳动技能。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与劳动实践都鼓励学生尝试新方法、新思路。在学科融合过程中,学生面对真实问题情境,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活动中,学生结合科学课中太阳能转化知识和劳动课中的材料加工技能,不断尝试不同设计与材料组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劳动学科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劳动,了解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学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两学科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科学与劳动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讲解垃圾分类意义,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宣传推广,为环保贡献力量。
三、小学科学与劳动学科融合的实践策略
1. 课程内容整合(1)挖掘共通知识点
科学与劳动学科存在许多共通知识点,教师要深入挖掘并整合。在科学课“材料的特性”教学中,可结合劳动课“手工制作”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特性后,进行手工创作。如认识木材、塑料、金属材料特性后,开展“制作小书架”劳动实践,学生根据材料特性选择合适材料并加工制作,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2)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融合科学与劳动学科的项目。如“校园生态环境调查与改善”项目,科学部分让学生调查校园动植物种类、土壤成分、水质等,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数据;劳动部分则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垃圾清理、生态设施制作等活动,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在项目实施中完成学科融合。
2. 创新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法
以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在“自制小机器人”项目中,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习电路、机械原理等知识,在劳动课上运用工具制作机器人外壳、组装零部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厨房中的科学与劳动”情境教学中,设置“准备一顿营养晚餐”任务,学生运用科学课中食物营养搭配知识设计菜单,在劳动课中学习烹饪技巧制作美食,在情境体验中实现学科融合。
3. 开展实践活动(1)校内实践活动
利用校园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在校园开辟种植园,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植物种植知识后,在劳动课进行播种、浇水、施肥、收获等劳动实践,观察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生长规律,感受劳动的乐趣与艰辛。
(2)校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校外实践基地活动。如参观科技馆、工厂、农场等,在科技馆学生感受科学技术魅力,了解科学原理应用;在工厂、农场学生体验工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拓宽视野,加深对科学与劳动的认识。
四、融合实践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1. 教师跨学科能力不足
部分教师对科学与劳动学科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跨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专家讲座,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水平。
2. 教学资源整合困难
科学与劳动学科融合需要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实践场地等。学校应加大资源投入,建设综合实践教室,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科融合提供保障。
3. 学生个体差异影响融合效果
学生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融合学习中跟不上进度。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在学科融合中都能有所收获。
结论
小学科学与劳动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开展及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能够实现两学科优势互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在融合实践过程中,虽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教师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优化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策略,能够有效推进学科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