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幼教辅助学习系统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实践创新与模式构建
余卓颖 侯梦琪 李钰丹 黄柯欣 刘蕊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文化与教育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9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构建“互联网 + 教育”新生态。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也强调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当前,学前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关键期,如何将科技手段有效融入教育实践,成为突破行业发展瓶颈的核心命题。现有研究多聚焦技术应用本身,缺乏对“技术 - 教育”融合模式的系统性构建。本文创新性地将智能幼教辅助学习系统作为教育创新的实践成果,通过“理论 - 实践 - 成果”的逆向研究路径,重新梳理学前教育科技赋能的逻辑链条,为“三师课堂”教育模式的落地提供完整的成果验证体系。
1 学前教育行业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现实挑战
1.1 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主动探索与环境互动实现的,这为科技手段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教育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幼儿潜能发展,而智能辅助系统恰好能通过个性化学习支持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三师课堂”模式(教师 + 儿童 + AI 教师)的提出,突破了传统师生二元结构,构建了多元协同的教育生态,其理论内核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1.2 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1.2.1 教师角色压力的多维分析
当前学前教育教师面临“三重压力”:教学任务压力来自备课、授课、评估全流程负荷、家长沟通压力源于个性化教育需求与专业认知差异、职业发展压力是创新教学要求与传统培养模式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平均每天需花费 4.2 小时用于课件制作,严重挤占了教学反思与个性化指导时间。
1.2.2 课堂教学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课堂存在“三脱节”问题:教学内容与幼儿认知特点脱节,日常工作中静态教案难以适配动态发展需求;教学形式与学习兴趣脱节,仅教师单向讲授缺乏幼儿互动参与;教学评价与发展需求脱节,过于追求标准化评估从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2“三师课堂”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系统支撑
2.1 模式内涵与创新价值
“三师课堂”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了“实体教师主导、AI 教师辅助、幼儿主动建构”的三元互动体系。其创新点体现在:
角色重构:AI 教师承担知识传递、个性化指导等标准化任务,释放实体教师的创造力。
流程再造:将教学流程从预设执行转变为动态生成,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调节。
评价升级:通过 AI 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构建“过程性 + 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2 智能辅助系统的技术架构
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
感知层:通过智能终端采集幼儿学习行为数据,包括互动频次、注意力时长等 12 类维度。
平台层:基于云计算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幼儿发展模型,实现学习内容的精准推荐。
应用层:开发家园共育、课程创新等模块化功能,支持教师、家长、幼儿的多端协同。
3 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场景与预期成效
3.1 家园共育场景的应用
3.1.1 协同教育模式创新
系统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家园共育体系:
校园端:AI 教师根据幼儿在园表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并自动推送家庭延伸活动建议。
家庭端:通过智能辅助学习系统提供互动学习模块,将在园学习内容转化为家庭亲子活动。
数据端:建立教育数据共享平台,家长可实时查看幼儿的学习轨迹,教师则能获取家庭反馈以优化教学。
4 成果延伸:系统应用的潜在发展方向
4.1 教育生态的拓展创新
4.1.1 全领域互动内容开发
健康领域:推出3D 立体生活场景模拟,实操掌握生活常识。
语言领域:推出全息互动绘本,打造沉浸式幼儿交互场景。
科学领域:开发虚拟实验室,如“植物生长观察”模拟系统。
艺术领域:推出 AI 绘画指导模块,根据幼儿作品提供个性化创作建议。
社会领域:构建虚拟社交场景,训练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4.1.2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打造云端教学素材库,实现:
资源共创:教师可上传原创课件,经审核后纳入资源库。
智能推荐:根据教学主题自动匹配优质资源,同时推送相关的绘本、儿歌、科学实验方案。
效果追踪:记录资源使用数据,形成优质资源排行榜。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智能幼教辅助学习系统定位为实践成果,构建了“理论 -模式 - 成果”的完整研究闭环。系统的应用能有效缓解学前教育行业的两大核心矛盾,同时“三师课堂”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教育生态的重构,形成了可复制的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范式。同时系统的实践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效率提升,更推动了家园共育模式、课程创新机制等深层次教育变革
结束语
教育科技的发展正在重塑学前教育的形态,本研究揭示了科技赋能是教育理念、模式、生态的系统性变革。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三师课堂”模式的理论研究,拓展智能辅助系统的应用边界,让科技真正成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从业者应秉持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科技的应用范式,为每一个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优质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张维珊 . 人工智能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模型建构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第三幼儿园 ;,2025:1731-1733.DOI:10.26914/c.cnkihy.2025.009488.
[2] 樊静雨 . 数智赋能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J]. 华章 ,2025,(04):129-131.
[3] 胡晓 , 瞿畅 , 杨欣雨 .“数字中国”背景下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5,48(02):208-219.
[4] 杨麒玉 , 张娜 . 中国学前教育数字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与展望 [J].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5,38(0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