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中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张楠
西安市高陵区九境城幼儿园 710200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陈鹤琴先生倡导以大自然和大社会为活教材,《指南》、《纲要》也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贴近幼儿生活,利用周边资源培养幼儿科学素养。节气作为自然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蕴含丰富科学教育素材,符合政策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利用的要求。二十四节气承载着气候气象、动植物生长、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科学知识,其源于生活且探究内容贴近幼儿感知。然而,当前幼儿园在科学领域对节气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课程碎片化、教师素养欠缺等问题突出,亟待深入挖掘节气资源价值,完善科学教学活动。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目前幼儿园节气资源开发多集中于园本课程,从科学领域系统研究较少。本研究深入探究节气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开发利用路径与方式,有助于丰富节气资源在学前科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体系。
2. 实践意义
对幼儿园课程建设而言,开发节气资源可优化课程结构、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教师在过程中能增强课程开发与科学教育能力。幼儿则能激发科学兴趣、提升探索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实践参考范例,促进节气文化在学前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二、节气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开发现状
(一)资源挖掘深度与广度
1. 广度局限
九境城幼儿园虽已开展节气科学活动,但仅涉及部分气象、动植物、食俗资源。如清明放风筝习俗蕴含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等未深入挖掘,众多类似潜在资源有待开发,限制了幼儿对节气科学全面认知。
2. 深度不足
多数资源仅在单一或少数年龄段利用,未充分根据资源科学内涵设计分层活动。以小满与蚕相关习俗为例,可围绕蚕的生命周期、丝绸制作原理等设计跨年龄段梯度活动,现有开发未达此深度,降低资源教育效益。
(二)家园社资源整合情况
1. 家长资源利用
家园共育形式单一,主要为教师布置亲子作业或问卷搜集,家长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如在节气手工制作作业中,家长仅按要求协助,缺乏主动参与课程设计、活动组织的机会,未充分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社区资源利用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浮于表面,多为咨询相关信息,未深入合作开展实地观察、实践活动。像在节气农事体验方面,未充分借助社区农田、果园等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社区教育功能未有效利用。
三、节气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园内管理与激励机制
1. 激励缺失
园内缺乏配套激励机制,教师开发利用节气资源依赖自觉性。在繁重教学任务下,教师难以主动投入精力进行深度资源开发,导致资源利用效果不佳,难以持续推进节气科学课程建设。
2. 指导培训匮乏
教师在节气资源筛选、转化为幼儿适宜内容方面面临困境,多依靠园内教研解决,缺乏权威专家指导与系统理论学习。如在复杂天文节气知识转化中,因无专业引领,难以设计符合幼儿认知的教学活动,影响教学质量。
(二)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实施
1. 目标把握不准
该园新手教师占比高,经验不足使其在节气资料甄选与活动设计上力不从心。如在春分科学活动中,因未精准把握幼儿科学能力发展目标,活动内容或过难或过易,无法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提升。
2. 幼儿主体性体现不足
部分教学活动在流程设计、分组、问题引导等环节未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如在节气自然现象观察活动中,教师预先设定观察步骤与问题,限制幼儿自主探索发现,抑制幼儿积极性与创造力。
(三)家长支持力度
部分家长对节气科学活动物质与精神支持不足。在种植节气植物活动中,
家长未协助准备材料或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影响活动开展与幼儿学习效果,削弱家园共育合力。
四、提升节气资源开发利用实效的策略
(一)资源库建设与管理优化
1. 资源拓展与分层设计
持续扩充资源库,挖掘气象、动植物、食俗之外的文化、艺术等资源,如节气诗词中的科学意象。依资源科学难度与幼儿年龄特点,在各主题下设计多层次活动,如大暑时节,为小班设计观察冰块融化活动,中班开展简易中暑防治实验,大班探究不同材质散热性能,提升资源适用性。
2. 专业管理保障
设立专职节气资源管理员,分类整理图片、文本、实物等素材,构建清晰检索目录。同时管理活动资源,按年龄、节气归档教师教学设计、教研记录及修订版本,确保资源有序存储、高效利用,为教学提供坚实支撑。
(二)教师专业发展促进
1. 文化与科学素养提升
组织教师开展长期节气文化研习,深入剖析节气概念、分类、历史演变及价值,结合科学原理挖掘教育切入点。如学习冬至节气时,探讨其天文成因、气候特点及饮食文化中的科学营养知识,提升教师文化底蕴与科学融合能力,使其精准设计教学。
2. 教学技能培训
定期举办教学技能培训,聚焦节气科学活动目标设定、幼儿主体引导、趣味语言运用等关键技能。邀请专家示范教学、组织观摩研讨,如在惊蛰节气动物苏醒主题活动中,学习如何引导幼儿自主观察、提问、探究,以生动语言解释生物节律现象,提升教师教学实操水平。
(三)家园社协同合作强化
1. 家园深度合作模式创新
构建多元家园合作形式,除传统作业与问卷外,设立家长志愿者团队参与课程设计、组织亲子科学探究小组、举办家庭节气科学分享会等。
2. 社区资源深度融合
与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节气科学实践基地。组织幼儿走进花园、农场、气象站等场所,开展实地观察、实验、访谈活动。
(四)激励机制构建与完善
1. 奖励制度设立
园内制定节气资源开发利用奖励细则,对积极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活动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激励教师投入资源开发。
2. 团队协作激励
鼓励教师团队协作开发节气资源项目,设立团队奖励基金,对成功申报课题、编写教材、打造特色课程的团队给予奖励,促进教师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开发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Z]. 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2] 洪秀敏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41.
[3] 康丹 , 尹小晴 , 蓝嘉如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M].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2018:24.
[4] 黄慧峰 , 黄丽娜 , 袁晓苇 .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同步练习与测评[M]. 石家庄 :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33.
[5] 陈英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D]. 重庆 : 西南师范大学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