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沧源佤族自治县特色档案资源征集与保护路径研究

作者

李娇

沧源佤族自治县档案馆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沧源佤族独特的文化生态遭受巨大挑战。佤族语言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口传史诗《司岗里》的传承后继无人,木鼓舞、织锦、蜂桶鼓等传统技艺因年轻人外流面临失传,承载文化记忆的贝叶经、古歌录音等载体也在不断损毁与散失 。据实地调研,在翁丁村,能完整诵唱《司岗里》的老人不足 5 人,且平均年龄超过 75 岁,文化根脉濒临断裂,抢救性征集迫在眉睫。

档案馆作为社会记忆的守护者,承担着系统性保存佤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使命。新《档案法》明确要求加强民族档案工作,做好佤族特色档案资源的征集与保护,不仅是法律赋予的责任,更是沧源实现文化强县战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现实需求。

沧源作为佤族文化核心区与边疆地区,其佤族资源具有原生性、活态性与跨境性特征。在勐角、班洪等村寨,至今保留着原始的佤族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同时中缅边境的跨境文化交流频繁。这使得档案资源征集保护工作面临语言障碍、交通不便、观念差异以及政策敏感性等特殊挑战。例如,在与缅甸佤邦文化交流中,涉及跨境档案资源的归属与征集存在诸多政策模糊地带。

从实际工作来看,当前沧源佤族特色档案资源征集工作存在范围不清、渠道不畅、方法单一等问题。近两年县档案馆未接收捐赠或获取佤族实物档案。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梳理沧源佤族特色资源的内涵与类型,深入剖析当前征集与保护工作的现状、成效与瓶颈,结合沧源实际,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佤族特色档案资源征集策略与科学保护方案,为地方档案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二、沧源佤族特色资源的内涵、类型与价值

沧源佤族特色档案资源是指承载佤族历史记忆、文化基因与民族智慧的各类原始记录和信息载体,涵盖已入馆与散存民间的资源,具有原始性、凭证性与文化独特性,是佤族文化传承的关键载体。

2.1 核心类型与内容

• 语言文字类:包含佤文古籍、《司岗里》抄本、契约文书、碑刻拓片、双语公文等。在班洪乡,曾发现清代佤汉双语土地契约,对研究佤族社会经济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 口述记忆类:创世史诗《司岗里》诵唱、民族迁徙历史、班洪抗英事件亲历者回忆等。如90 岁的肖爷爷讲述的班洪抗英细节,填补了历史研究的空白。

• 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类:木鼓制作技艺、佤族织锦图案与工艺、木鼓舞套路等。翁丁村的木鼓制作工坊,完整保留着从选材到雕刻的传统技艺流程。

• 实物凭证类:传统生产工具如竹编背篓、生活用具陶罐、特色银饰等。勐角乡一位老人收藏的百年银饰头饰,工艺精湛,极具文化价值。

• 跨境民族交流类:中缅边民互市票据、通婚书信、节庆互动照片等,反映跨境佤族文化同源性。

2.2 核心价值

佤族特色档案资源是佤族文化认同的根基,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文化研究、教育、艺术创作提供原始素材;记录沧源从部落到现代自治县的发展历程;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还可作为民族政策研究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三、沧源佤族特色资源征集工作现状与困境

3.1 工作现状

县档案馆、文化和旅游局、民宗局等部门已征集部分资源,如佤文古籍 32册、木鼓舞影像资料15 小时。开展了非遗申报资料采集、节庆活动记录等项目。初步建立部门移交、零散捐赠、有限采购等征集渠道。

3.2 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挑战

• 资源家底不清:大量古籍、实物散存民间,未进行系统普查,如:勐来手工缝制的蜂桶鼓申报非遗,很有征集价值,可将其作为档案馆展厅实物进行陈列。

• 征集意识薄弱:部分老人担心档案上交后无法归还,不信任档案机构,例:2025 年沧源县 66.9 ”国际档案日,县档案馆到集市开展档案征集倡议时,有老人提到家中有些“老物件”,但提到捐赠,老人挥手拒绝后离开;有老人反应家里的子女认为传统物件无价值,随意丢弃。

• 专业能力不足:双语人才稀缺,口述史采集不规范,实物鉴定能力差。曾因翻译错误,误将重要的祭祀祷词记录偏差。• 经费保障不足:每年征集经费有限,难以满足设备购置、补偿捐赠者等需求。• 跨境资源征集困难:中缅佤族文化资料归属界定模糊,操作难度大。•“活态”资源记录难:缺乏专业设备与团队,难以完整记录祭祀仪式等动态场景。• 协同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足,重复征集与遗漏现象并存,如:县文化和旅游局和县档案馆在征集物件时疏于沟通。

四、构建沧源佤族特色档案资源征集与保护体系的对策

4.1 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

推动县政府出台五年规划,明确各部门任务,将征集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不少于 50 万元。成立“佤族文化记忆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捐赠,对捐赠者给予税收优惠与荣誉表彰。

4.2 创新与强化征集策略

开展全县资源普查,培训200名普查员,6个月内完成登记,建立动态数据库。组建“专家 + 本土”团队,邀请学者与当地寨老合作,如:2025 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赵家坤就到沧源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佤族文化研究 ,2025 年沧源县“6.9”国际档案日邀请其向参加宣传活动的市民征集倡议。在 50 个佤族村寨设立信息员,每人每月补贴 300 元。与 30 位非遗传承人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口述史、古籍、传统技艺专项征集。举办“佤族记忆捐赠月”活动,对捐赠者给予纪念品与展览署名权。

4.3 提升科学保护能力

投资 200 万元升级档案馆库房,设立特藏室。在 10 个重点村寨建设村级保管点,配备防潮柜与灭火器。制定佤族档案管理规范,建立数字化标准。优先对 500 小时老化音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建设“沧源佤族文化记忆数据库”。与省档案馆合作培训修复人员,为珍贵实物定制保护装具,实行异地备份与安全防护。

4.4 队伍建设与能力提升

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开设“佤族档案管理”定向班,每年培养 10 名专业人才。对100 名基层档案员开展佤语、口述史采集等培训,选派20 名骨干进修。聘请10 位专家组成顾问团,定期指导工作 。

五、结语

沧源佤族自治县特色档案资源是记录佤族历史文化、承载民族记忆的珍贵宝库,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其征集与保护工作关乎佤族文化的存续与传承,对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及民族团结意义深远。尽管当前在资源征集与保护上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构建科学专项规划与多方协同机制,创新多元化征集策略,提升档案科学保护能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有望系统性破解难题。未来,需持续深化对特色档案资源价值的认知,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以档案资源的有效征集与科学保护为纽带,守护好佤山记忆,推动沧源佤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地区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