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提升路径探析
顿珠
丁青县沙贡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855716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正是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切入点。群众文化参与度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也影响农村社会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参与形式趋于单一,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不对等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探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实现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也关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塑造。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参与的现实状况与存在问题
在政策推动与财政支持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村级广播站等文化阵地不断增加,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初步空间保障。然而,实际运行中不少文化资源存在使用率不高、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许多村落的文化设施“建而不用”“用而不精”,呈现出表面热闹、实质冷清的现象,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文化活动内容常常雷同于传统节庆表演、红色电影放映等,未能真正贴近群众生活与情感需求,导致参与者以老年人为主,青壮年群体参与不足,文化活动缺乏层次与延展性。
此外,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长期滞后,专职文化工作者数量少、专业能力弱,基层文化活动多依赖志愿者或村干部临时组织,缺乏系统化指导与长期培养机制。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多依靠行政推动,缺乏自下而上的自治动力,农民“被动参与”多于“主动融入”,难以真正形成文化自觉。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仍呈现“官办”色彩浓、参与方式固定、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未能适应互联网与移动传媒发展的趋势,信息传播与文化参与未形成有效闭环。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农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的供给方式显得力不从心。
二、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的关键因素分析
制约群众文化参与度提升的核心问题在于“供需错位”和“动能不足”。从供给角度看,现有文化内容多为“复制式”模板输出,缺乏地域性、时代性与互动性。文化活动策划普遍缺乏创意,难以激发群众的深层兴趣。尤其在城镇化加快背景下,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文化空心化”问题加剧,导致文化受众结构畸形,文化内容与人口特征不匹配。从需求端看,部分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认知尚处于“娱乐消费”层面,未能充分认识其对提升素养、增强认同、推动发展的长远价值,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偏低。
另一方面,制度与治理机制的不健全也影响着文化参与生态的完善。目前多数基层文化活动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式”推动,存在“一年热三月冷”“一次性推动多次无人响应”的现象,缺少长效运作机制。村集体、社会组织与村民在文化建设中尚未形成明确分工,文化事务管理多头负责、资源整合能力弱,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难以发挥。同时,文化参与权未真正成为农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对象,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参与机会不平等等问题仍客观存在,尤其是偏远山村、弱势群体的文化获得感与满意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群众文化参与度的路径探讨
要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需构建精准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内容与对象的深度匹配。首先,应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以“乡村记忆”“乡贤讲堂”“非遗传习”为载体的本土化文化项目,让群众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然融入文化生活。同时,鼓励村民成为文化的“讲述者”与“记录者”,提升其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导地位。通过“群众点单、政府派单、社会接单”的方式探索文化供给机制改革,实现文化内容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激发文化自发生长的动力。此外,还应探索文化活动与产业、旅游、教育等融合发展的路径,增强群众参与的多重价值感和现实获得感。
在人才与组织方面,应加强村级文化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本地高校、文艺团体开展驻村辅导、培训交流、创作扶持等活动,逐步建立一支“本土生长、专业引领”的文化骨干队伍。同时,应赋予基层文化组织更大自主权,探索村民议事、合作社等治理结构在文化事务中的参与机制,提升群众的文化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在制度层面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文化共建机制,既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也提升文化活动的持续性与实效性。通过多主体联动和长效激励机制,促使文化参与融入乡村社会治理整体格局。
四、融合传播与数字平台助力文化参与环境优化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互联网技术为群众文化参与方式带来新的可能。应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平台开展文化活动传播与互动,实现村民“线上点播+线下参与”的双通道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本地文化资源档案,如口述历史、乡村文艺节目、传统技艺展示等,并将其转化为可观看、可分享的数字内容,既便于传播,也有利于代际间文化传承。同时,在数字化管理中可设立文化参与积分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加活动、投稿创作、传播文化,提升其获得感与归属感。
此外,要注重文化空间与数字平台的协同发展,打造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具开放互动性的“智慧文化驿站”。这些场所既是文化活动的线下举办地,也可作为村民接入数字平台的通道,为老年群体和信息弱势群体提供辅助服务。鼓励基层文艺骨干创作具有农村特色的微视频、方言节目、乡村喜剧等内容,让更多村民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内容载体共建”的方式,将文化建设真正嵌入乡村治理与日常生活之中,推动文化参与从“仪式化”走向“生活化”“常态化”。
结论
群众文化参与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指标,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参与度需要从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人才培育和技术赋能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唯有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社会为支撑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实现文化活动从“送”到“种”、文化空间从“建”到“用”的根本转变。未来应持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优化数字平台与实体阵地协同机制,引导农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找到归属感、参与感和价值感,真正实现文化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许静.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J]. 中国民族博览,2025,(08):60-62.
[2] 郭 育 红 . 乡 村 振 兴 视 域 下 基 层 群 众 文 化 建 设 路 径 分 析 [J]. 新 传奇,2024,(46):103-105.
[3] 郭晨曦. 乡村振兴视域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J]. 百花,2024,(09):101-102+105.
[4] 吴 向 东 . 基 于 乡 村 振 兴 的 基 层 群 众 文 化 建 设 策 略 分 析 [J]. 新 传奇,2024,(25):116-118.
作者简介:顿珠(1995 年 7 月 25 日),男、藏族、籍贯:西藏芒康县、本科,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