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站场安全隐患排查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
朱先熹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新疆 841604
引言:
油气集输站场作为油气开采与后续处理衔接的关键节点,其安全稳定运行对生产效益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但在实际运营时,受复杂环境与众多风险源影响,隐患排查工作困难重重,以往依靠经验的传统排查模式,因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无法契合现代安全管理要求,随着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隐患排查体系已成为提升站场本质安全的必由之路,需在机制、技术与管理多方面协同推进。
一、油气集输站场安全隐患排查现状与问题分析
油气集输站场是油气生产链的关键一环,其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系统稳定程度与事故防范能力。当下排查工作存在不少弊端,必须深入探究以寻找改善方向。
1. 排查工作机制不健全
多数油气集输站场在隐患排查环节,尚未构建起系统且标准化的运行模式,主要依靠现场人员经验和定期检查表开展工作。这种排查方式主观性高、覆盖范围有限,尤其在工艺交错、设备联动的复杂环境下,难以发现深层隐患,部分企业未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致使隐患识别和处理缺乏针对性与层次感,降低排查效率,不少站场缺少统一排查流程和操作规范,排查工作随意性大,结果不具可比性和连贯性,多班组交替作业时,因信息交接不畅,常出现隐患漏检或重复排查,加剧安全管理难度与风险暴露几率。
2. 技术支撑手段较薄弱
目前多数站场隐患排查仍以人工巡检为主,智能监测、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遇到突发情况,常因数据获取延迟、预警机制缺失,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此外,隐患信息存在记录滞后、传递受阻、反馈不完整的问题,导致整改缓慢,重复隐患不断,削弱排查工作的实际效果与系统性,有些站场虽配备智能终端和监测设备,但因缺乏统一集成平台和专业技术支持,信息相互孤立,难以实现数据闭环和趋势分析,限制了技术在风险预判和预警中的作用。
3. 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
部分集输站场隐患排查责任体系难以有效实施,存在职责界定模糊、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专业培训不足,隐患识别能力有限,而管理层对排查结果审核和跟踪不严格,致使部分隐患整改浮于表面,同时,奖惩机制缺失,无法营造“主动排查、持续改进”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成为站场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部分岗位存在“重作业、轻管理”“只查不改”现象,安全检查流于形式,整改缺乏实效,部分单位对隐患复查跟进不到位,造成管理空白,削弱排查体系效果与事故防控能力。
二、安全隐患排查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核心要素
打造科学高效的安全隐患排查体系,是提升油气集输站场本质安全程度的核心所在。务必坚守系统性准则,明确构建方向,落实关键要点,强化风险辨识与管控效能。
1. 构建原则科学系统
构建隐患排查体系,需严格遵循“全面覆盖、预防为主、责任明确、闭环管理”的核心准则。全面覆盖旨在让排查范围横向囊括所有作业单元,纵向贯通各级组织架构,保证排查无盲区,预防为主着重于在事故萌芽阶段就实施风险管控,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应对”转向“事前防范”,责任明确体现为将责任细化到人、任务分配清晰,构建层级监督体系,压实安全主体责任,闭环管理强调排查、整改、复查、评估形成完整链条,确保隐患有效消除并持续优化。
2. 组织架构分级管理
搭建隐患排查体系,首要任务是完善组织架构,构建“管理层 — 中层 —作业层”三级联动的分级管理架构。管理层负责整体规划、资源调配与制度制定,中层单位承担方案编制、监督协调和技术保障,作业层作为执行主体,负责具体排查与整改工作,凭借分级授权和信息流通机制,促进各层级协同配合,提升体系运行的精准性与灵活性,同时需设立专业安全管理部门或岗位,配备具备隐患识别能力的专业人员,提升体系运行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
3. 技术手段智能协同
现代化隐患排查体系应深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借助物联网、视频识别、数据采集分析平台等技术,实现对关键设备、工艺环节和高风险区域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评估,运用大数据技术剖析隐患时空分布规律与演变趋势,为制定精准排查方案和预警机制提供支持,此外,搭建数字化隐患数据库与闭环处理系统,统一管理排查记录、整改进度和复查结果,提升数据共享与决策效率,推动排查体系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转型,全方位增强风险管控能力。
三、安全隐患排查体系的优化路径与实施对策
在完成体系构建后,进一步优化油气集输站场安全隐患排查体系,是推动安全管理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需从制度建设、技术革新与管理强化协同发力,打造高效、闭环、智能的隐患排查机制。
1. 完善制度标准体系
优化排查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健全隐患排查制度标准体系,清晰界定隐患分级分类、排查频率、责任划分、处理流程及考核评估等关键内容。创建统一规范的排查清单库与隐患识别准则,覆盖常规工艺、设备、作业场景及特殊情况,提升排查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同时,将制度内容公示、流程可视化、标准实操化,确保各岗位人员熟知自身职责与操作要点,此外,把隐患排查成果纳入安全绩效考核,激发一线人员主动排查、积极整改的积极性,实现制度约束与行为自觉的有机结合。
2. 推动智能数字赋能
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隐患排查赋能,是优化体系的关键方向。通过建设集数据采集、预警、跟踪于一体的智能平台,实现对设备状态、环境指标和作业行为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利用 AI 图像识别技术辅助识别高温泄漏、违规操作等隐患场景,提升识别准确率与响应速度,借助移动终端实现隐患上报、任务分派和整改闭环管理,提升处置效率,同时,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隐患趋势分析模型,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推动隐患排查由“人工监管”向“数字管控”升级。
3. 强化培训文化建设
优化隐患排查体系需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专业能力,形成文化与技能双轮驱动。通过开展全员培训、情景演练和隐患识别竞赛,增强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推行“导师带徒”“岗位练兵”等机制,加快新员工成长,营造“隐患等同事故”的理念氛围,设立奖励机制和举报通道,激发主动排查意识,通过制度引导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隐患排查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实现制度执行到员工自觉的良性转化,夯实体系运行的人员基础。
结语:
油气集输站场安全管理成效,直接影响整个油气产业链的稳定运转与生态安全。通过系统剖析当前隐患排查存在的问题,明确排查体系构建原则与核心要素,提出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和人员培训等优化路径,有助于构建科学、高效、闭环的隐患排查机制,未来应推动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融合,构建协同联动的防控体系,提升隐患识别精准度与治理效率,实现由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变,保障站场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超 , 王浩泽 , 侯光远 , 等 . 油气集输站场的安全管理措施 [J]. 云南化工 ,2018,45(05):218.
[2] 田 慧 . 油 气 集 输 站 场 的 安 全 隐 患 及 对 策 探 究 [J]. 石 化 技术 ,2019,26(05):
.
[3] 耿向帅 . 油气集输站场的安全隐患及策略分析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2,42(17):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