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景天喜
411381198212104214
引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要求的提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日益增多。然而,对于这些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缺乏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构建这样一个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有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准确把握土地整治工作的成效,为土地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依据。从微观角度而言,能帮助项目实施单位明确项目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目前,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风险、社会经济效益不均衡等诸多潜在问题,构建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向着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这要求指标的选取必须基于土地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例如,在衡量土地利用效率时,应依据土地利用的相关科学原理,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确定合理的指标数值。指标的概念要明确,计算方法要规范,数据来源要可靠,这样才能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科学性还体现在指标体系的逻辑结构上,各指标之间应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效果。
2. 系统性原则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系统性。这意味着要从土地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等多个维度进行考虑。从自然属性方面,要涵盖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指标;在经济属性方面,要包括土地的产出率、土地增值效益等;对于社会属性,则要涉及到农民满意度、就业机会增加等指标。各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构建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项目对整个区域系统的影响。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
1. 土地利用效率指标
土地利用效率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核心关注点之一。该指标可以细分为多个子指标,如土地垦殖率、土地复种指数、建设用地容积率等。土地垦殖率反映了区域内可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垦殖率的提高意味着土地资源的农业开发利用程度的提升。土地复种指数则体现了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耕种的次数,它是衡量耕地利用强度的重要指标。建设用地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容积率表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能够承载更多的建设活动。通过对这些子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en sp; 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土壤污染指数、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土壤污染指数能够反映出整治区域内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如果土壤污染指数降低,说明项目在土壤改良和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成效。植被覆盖率体现了区域内植被覆盖的程度,植被的增加有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指标则反映了区域内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表明项目在生态保护和恢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评估指标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1. 项目前期规划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前期规划阶段,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为项目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指标的现状分析,可以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重点。例如,如果某区域的土地垦殖率较低,且存在大量未利用土地,那么在项目规划中可以将提高土地垦殖率和开发未利用土地作为重要目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也可以为项目规划中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参考,如根据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确定需要保护的生态区域和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
2. 项目实施中的监控与调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评估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监控项目进展的工具。通过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建设用地容积率没有按照预期提高,可能是由于建设规划不合理或者土地利用方式存在问题,此时就需要对项目实施进行调整。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植被破坏或者土壤污染加重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进。
(二)评估指标体系在项目验收与后续管理中的应用
1. 项目验收评估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验收阶段,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准。项目验收部门可以根据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如果各项指标都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说明项目实施成功;反之,如果存在指标未达标情况,则需要分析原因,确定责任主体,并要求项目实施单位进行整改。例如,如果土地利用效率指标中的土地复种指数没有达到预期,可能需要对项目中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模式进行重新调整。
2. 后续管理与决策支持
评估指标体系在项目后续管理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项目实施后的长期监测,可以为后续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例如,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长期变化情况,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措施或者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的持续跟踪可以为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如根据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和就业机会变化,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结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是实现土地资源科学管理、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等原则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涵盖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要素,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项目实施效果。在项目的前期规划、实施过程监控、验收评估以及后续管理等各个阶段,该评估指标体系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而且为项目的验收和后续土地资源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不断推进,应进一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更加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项目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靖雯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中的土地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区域治理 ,2024,(23):0139-0141.
[2] 胡洁冰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 [J]. 价值工程 ,2024,43(24):69-72.
[3] 马丽姝. 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效果评价研究 ——以大新县左安村为例[D].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