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两点统篇”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赵闪艳

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

在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生涯中,我多次尝试运用“两点统篇”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在进行各级课例展示时,分别受到了省、市、区各级语文教研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认可。下面我将结合统编版教材的教学实践与相关课例,详细阐述具体的做法及成效。

一、找准切入点,理清主线

每一篇文章都存在一个或多个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就如同找到了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由切入点引入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顺利解决文章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方法来找准切入点。

1. 从文章题目找切入点

文章题目往往是文章的核心概括,犹如文章的“眼睛”,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从题目入手找切入点,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关键内容。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琥珀》为例,在教学时,我从题目“琥珀”出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课文围绕琥珀会讲述哪些奇妙的故事?”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学生们带着疑问自主阅读课文,逐步了解到琥珀形成的复杂过程,包括松脂球的形成以及历经漫长地质变化最终成为琥珀的过程。这种从题目切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迅速抓住文章重点,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2. 由文章中心句找切入点

文章的中心句是能够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关键语句。找准中心句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沙滩上的童话》,其中心句“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文章主旨。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句中心句设计问题:“为什么说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学生们根据问题研读课文,了解到孩子们在沙滩上通过垒城堡、编织童话、角色扮演等活动,用简单的沙子创造出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种游戏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而本单元的训练主题“童心和想象”更是在这篇课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将沙滩上的城堡赋予生命,把自己幻化成童话中的勇士、公主,与凶狠的魔王斗智斗勇,每一个情节都是想象力的绽放。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重点,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3. 由关键字词或短语找切入点

以关键字词或短语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既能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我将切入点确定为“五壮士”这个关键词。围绕 “五壮士”设计问题:“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课文中找出五壮士在战斗中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具体事例,如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等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伟大情怀,领悟到五壮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以关键字词为切入点的分层教学,让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抓住重点段,用心品悟

1. 明确目标,定位重点段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文的整体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而找出承载核心教学目标的重点段。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结合课文,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就是重点段。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段文字从形、声两方面生动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紧扣单元目标,是教学的

重点段落。

2. 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朗读是理解重点段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情感、感受语言之美。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段落是重点段。在教学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时,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等方式,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小兴安岭夏天的生机勃勃,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3. 深度剖析,挖掘内涵

对重点段的字词、语句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在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中,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段落是重点。“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教学时,引导学生关注“屹立”“眺望”“昂首挺胸” 等词语,体会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分析班长马宝玉的语言和动作,感受他的坚定与果敢。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借助重点段进行写作训练,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为例,文中描写彩色的小鸟外形和生活习性的段落是重点。“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里衔着一条小鱼。” 这段对彩色的鸟外形的描写生动形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仿照段落进行写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回归全篇,明白意图

前面两个教学环节是从整体走向局部,而教学还需要从局部回归整体,引导学生融会贯通,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编者选编这篇文章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作为领袖的伟大胸怀。在统领全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一系列表现,比如“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等语句,让学生从中体会主席内心的痛苦。同时,联系毛主席最终决定将毛岸英安葬在朝鲜这一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他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精神。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奉献精神的体现,让学生明白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提升了思想认识,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我想,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从例子中触类旁通,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领悟方法,将教材的“例子价值”转化为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两点统篇”教学法,不仅助力了教师把握教材逻辑、优化教学思路,还助力了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