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组团队建设之听评课创新探究
徐昌号 陆仕丽 尹忠棠 徐世海
麻栗坡县第二中学
传统听评课存在“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重评价轻改进”等问题,难以满足新课标对“教学评一体化”的需求。本文结合等校实践经验,探索听评课创新路径,为初中生物学科组团队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策略。
1 构建多元互动的听评课模式
以往那种听评课的方式,听课的人常常只是被动地写写画画,评课的人则单方面输出意见,教师提不起太多兴趣,评出来的东西也容易停留在表面。现在新课标“以学生为中心”,这要求听评课也得变,变成双向的互动,重点在让教师动起来,同时考虑学生的视角。操作上,讲课的老师需要提前把教学设计拿出来。生物学科组团队,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焦点放在“教学目标是否契合核心素养”、“情境创设是否贴近生活实际”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上。例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节课,老师最开始想用“沙漠变绿洲”纪录片开场。经团队讨论后决定再增加“观察家庭盆栽种植”的任务可能更好,这样学生就能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找问题来探究,目标会显得更容易。这种课前讨论很关键,它让原本只是来听课的人,感觉自己也参与了设计,不再是局外人。观察课堂的方式用了“ 1+X; ”观察法。具体说,就是一位老师专门盯着教师的行为看,比如怎么提问、怎么指导实验。同时,另外几位老师,人数不固定,主要看学生表现怎么样,像小组讨论谁积极谁不积极,做实验操作规不规范。在“种子萌发”的实验课上,观察员就发现了问题。部分学生搞不清“变量控制”该怎么做,结果实验失败了。观察员马上跟讲课老师沟通了这个情况。讲课老师反应很快,当场调整了教学,加了个环节,先自己示范一下,再让学生来找错。这样,课堂里冒出来的问题,直接变成了有用的教学资源。这种现场互动打破了老规矩,不用非得等到评课的时候才提建议,教学调整能立刻跟上,时效性强多了。评课滞后的问题,就这样被部分解决了。模式转变的核心,是从“单向观摩”走向“协同共创”。
2 打造基于证据的精准评课体系
教师进行课程评价的传统做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积累的经验。这种经验依赖的评课方式,经常带来主观色彩过于浓厚的问题。评价标准本身也容易显得模糊不清。这些情况使得精准确定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变得困难重重。新的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方向,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这个目标,显然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支撑体系。这种体系的核心特征应该是“可量化、可追溯、可改进”。构建支撑评价的关键链条,证据是基石。如何将抽象的核心素养要求落到实处,是操作难点。有效的途径是将它们分解为具体可观测的教学行为指标。例如,“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这些素养维度,就需要被细化为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学生“能否通过实验设计体现控制变量意识”,或者“能否用生物学语言解释生活现象”。为了捕捉这些行为证据,需要借助有效的记录工具。“课堂观察记录表”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它的设计目标是对学386
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行为进行量化记录。记录的内容可以非常具体,比如学生“主动发言次数”的统计。观察员也会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贡献度”方面的表现。实验操作类课程则必然要记录“实验操作规范性”这类指标。观察记录的价值在于它能直接指向教学改进。一次真实的课堂观察发生在“微生物培养”实验课上。观察员在记录中捕捉到一个关键细节:“第 3 小组因分工不明导致培养基污染”。这个具体的、基于观察到的证据,直接揭示了小组协作中的问题。授课教师团队正是基于这个明确的记录信息,才采取了后续行动。他们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实验角色卡”这一工具。角色卡的核心作用在于明确划分实验过程中的职责。“记录员”、“操作员”、“监督员”,每个角色都对应着清晰的任务边界。这种改进措施的来源,正是课堂上收集到的具体行为证据。经验判断让位于数据支撑,评价才可能真正精准化。
3 建立持续发展的听评课成长机制
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持续性机制,其核心在于听评课活动的深化运用,终极目标指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必须着力打造“学习实践反思改进”这一完整循环。具体操作层面,为每一位处于职业早期的教师配置复合型指导力量:一名专注于学科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学科导师,搭配一名专长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技术导师。前者重在教育思想与教学策略的指引,后者则聚焦数字化工具与学科知识融合的具体辅导。推动教师将参与听评课过程中识别出的具体教学挑战,积极转化为可供深入探究的科研课题,是机制有效运转的关键环节。生物学科组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初中生物学科组成功申报了县级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生物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与实践研究》。此项课题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显著提升了参与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与能力水平,其更深刻的价值体现在,它促使听评课活动本身的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活动从最初相对表层、基于个体经验的简单交流形态,逐步转化为更具专业性、聚焦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的深度研讨平台,实践与研究的界限在此过程中趋于模糊。这种转化,为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与可能性,实践场域与研究探索紧密联结。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生物学科组团队建设,需以听评课创新为突破口,通过“多元互动模式”激活教师主体性,“精准评课体系”提升教学科学性,“持续成长机制”保障发展长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桂芹 . 生物核心素养在实验操作中的映射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9): 74-75.
[2] 韩小霞 . 跨学科整合在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7): 76-79.
[3] 蔡玉梅, 张昆, 李聪慧, 李成会, 刘恋. 新课标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策略与实践 [J]. 科技风 , 2025,(23):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