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燃气爆炸事故高发点分析与预防对策
祁彦兴
青海中油燃气工程有限公司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1
引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及燃气使用范围拓展,燃气爆炸事故屡见不鲜,已然成为威胁居民安全的突出隐患。城市中密集的建筑群落与错综复杂的管网系统相互交织,加剧了事故的破坏程度,一旦燃气出现泄漏并被引燃,极易酿成人员重大伤亡与巨额财产损失,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切,深入挖掘燃气爆炸事故的高发特征与致因,能够为科学规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切实守护居民生命安全与城市平稳运行,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一、城市居民燃气爆炸事故的典型特征与高发规律分析
城市燃气爆炸事故具有突发剧烈、危害广泛的特性,明晰其典型特征与高发规律是构建有效防控体系的核心。
1. 事故时空分布的集中性特征
燃气爆炸事故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集聚态势。时间维度上,冬夏季节交替阶段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温差变化致使管道热胀冷缩,引发接口松动、燃气泄漏风险上升,每日早晚用气高峰时段,也易成为事故高发节点,空间层面,老旧小区、棚户区等燃气设施老化区域事故频发,这些区域普遍存在管道年久失修、维护缺位等问题,且住户密度大,一旦事故发生往往后果严重,此外,新建高层住宅若燃气通风设计欠妥,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2. 事故诱因的多样性与隐蔽性
城市燃气爆炸事故成因错综复杂,涉及燃气设施老化(如阀门锈蚀、管道接口磨损)、安装不规范、使用错误以及人为破坏等多个方面。部分用户为图便捷,私自违规铺设燃气管道,且在使用灶具时未按标准流程关闭阀门,显著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部分地下燃气管道由于巡检间隔过长,或是缺乏完整的历史图纸资料,在城市道路开挖、管线施工等工程作业中,极易因机械挖掘导致泄漏,燃气表接口微漏气体积聚于橱柜等密闭空间,达爆炸极限遇明火即爆,隐蔽性强,防不胜防。
3. 居民安全意识的薄弱性问题
城市居民日常燃气安全意识普遍欠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居民既不掌握燃气泄漏识别方法,也缺乏正确应对手段,如使用明火查漏、未及时关阀、通风不良等错误行为屡见不鲜,埋下事故隐患,当前燃气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覆盖范围有限,难以强化居民风险认知与防范意识,静态化的公告、通知等宣传方式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无法形成长效记忆与行为习惯,老年群体和流动人口受知识水平、语言沟通及居住环境等因素制约,对燃气使用规范掌握不足,成为安全管理的难点,安全意识匮乏不仅削弱事故预防能力,还直接导致事故频发且危害加剧,亟待系统性解决。
二、燃气爆炸事故高发的成因剖析
燃气爆炸事故的频繁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事故成因,能够精准定位治理难点与漏洞。
1. 燃气管网老化与设施隐患突出
城市燃气系统运行多年,部分地下燃气管道服役时间远超设计年限,出现腐蚀、开裂、接口松动等状况,显著提升泄漏风险。早期建设采用的材料与工艺,难以满足当前高使用频率和复杂气候条件的需求,由于设施维护和更新滞后,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一些小区仍在使用金属软管、老式灶具,或配备无熄火保护装置的设备,进一步加剧安全风险,此外,燃气企业与物业之间责任界定模糊,维修响应迟缓,致使故障隐患无法及时排除。
2. 施工扰动与第三方破坏频发
城市基础设施高度密集,燃气管道与通信、电力、排水等各类管线相互交织,致使外部施工干扰现象频发。部分建设单位因对地下燃气管网布局认知不足,施工过程中又缺少专业探测设备,且未遵循规范流程操作,极易误挖、损坏燃气管道,这已成为燃气泄漏的关键诱因,特别是在道路改造、地铁施工等大型工程中,由于前期勘察工作不细致,燃气公司与施工单位之间信息传递不畅,燃气泄漏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酿成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悲剧,私搭乱建、违规接驳燃气设施屡见不鲜,部分居民为图便利擅自改动燃气管道走向,严重威胁系统安全,第三方破坏行为随机性强、涉及面广,给燃气系统稳定运行带来巨大压力。
3. 监管体系薄弱与责任落实不到位
当前燃气行业监管体系存在缺陷,监管资源分散、执法手段落后。部分城市燃气管理部门缺乏技术支撑与数据平台,难以对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预警,同时,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燃气企业在安全巡检、应急演练等工作中敷衍了事,部分地区在智能燃气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缺乏事故预判和远程处置能力,此外,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责任划分不明确,事故发生后相互推诿,严重影响应急处置效率与责任追究效果。
三、城市居民燃气爆炸事故的综合防控对策
针对燃气爆炸事故多发态势,构建系统化、智能化防控体系,是保障城市燃气安全、守护居民生命财产的必要路径。
1. 加快老旧管网改造与设备升级
对老旧燃气管道及设施开展全面排查,按计划推进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棚户区等区域应优先实施。采用高性能耐腐蚀管材替换传统金属管道,从源头降低泄漏风险,规范居民户内用气设施改造,推广配备自动切断、熄火保护功能的新型灶具与阀门,加强对中小型燃气企业的技术指导和监管,确保设备安装符合安全标准,改造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共防。
2. 推动智能化监测系统全面覆盖
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燃气安全监控平台,实现燃气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远程预警。在关键区域和高风险点位部署可燃气体传感器与视频监控设备,提升事故早期预警能力,鼓励居民家庭安装智能燃气报警器,实现泄漏自动断气,并联动物业、燃气公司快速处置,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通燃气企业、应急管理、消防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应急响应效率,推动与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平台融合,构建“监测 - 分析 - 预警 - 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借助智能化手段,有效缩短事故响应时间,降低事故危害,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转变,为燃气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3. 强化安全宣传教育与法律制度保障
开展多元化燃气安全宣传活动,提升居民用气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针对老年群体、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精准化宣传,发放通俗易懂的安全手册与操作指南,将燃气安全教育纳入社区日常管理和学校课程,推动安全文化融入生活,同时,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燃气使用、施工管理、事故追责等细则,增强执法刚性,加大对违规操作、隐瞒不报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威慑作用,推动燃气安全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结语:
燃气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能源,其安全使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燃气爆炸事故频发,折射出设施老化、监管缺位、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要有效遏制事故,需在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应用、安全宣传、法律完善等方面协同施策,唯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公众参与的综合防控格局,方能从根本上降低事故风险,提升城市燃气安全水平,为居民生活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王春雪 . 城市燃气管网泄漏致灾演化与风险评价研究 [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DOI:10.27338/d.cnki.gsjmu.2018.000091.
[2]张立源.城市燃气爆炸事故及其防治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9,(04):8-9.
[3] 杨帆 . 城镇燃气爆炸特性的研究 [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1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