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中智慧国土建设探讨
周海峰
钟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易中心 431900
引言: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其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国土建设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创新方向。推进智慧国土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地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还能够在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智慧国土建设必要性
(一)提升管理效能需求
在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下,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整个流程极为繁琐复杂,严重制约了管理效率。以土地审批环节为例,其涉及多个部门的资料审核与流转工作。在人工传递文件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文件传递的环节众多、经手人员繁杂,极易出现延误的情况;另一方面,人工审核也难免出现人为疏忽导致的错误。智慧国土建设则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力量,将审批流程全面线上化。在这一过程中,资料能够实现自动流转与审核,极大地提高了审批工作的效率,大幅缩短了审批周期[1]。
(二)应对资源挑战必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愈发突出。城市的扩张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来支撑,然而,耕地保护红线是坚决不可逾越的底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智慧国土建设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对土地需求进行精准预测,为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提供坚实的数据依据。同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如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功能分区与人口分布情况,能够更加合理地规划商业、居住及公共设施用地,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此外,在土地生态保护方面,智慧国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如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修复措施,从而有力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生态挑战。
二、土地资源管理视角下智慧国土建设路径探讨
(一)技术创新驱动
智慧国土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宏观观测能力,可获取高分辨率的土地影像数据,为土地资源的全面感知奠定基础。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对海量影像数据进行快速且精准的分析,自动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并捕捉变化情况。物联网技术则侧重于微观层面的土地环境感知,通过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地信息,并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GIS 平台凭借其强大的空间分析与数据整合能力,对多源数据进行深度融合与可视化处理。在农田管理场景中,通过融合卫星遥感、物联网采集的数据以及气象数据等,结合大数据分析模型,能够精准判断农田需水需肥情况,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土地利用效益 [2]。因此,加大对智慧国土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刻不容缓。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面临的复杂问题与独特需求展开联合攻关。研发适用于复杂地形的高精度土地测绘技术,开发高效的数据存储与计算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有效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提升我国智慧国土建设的技术自主性与安全性。
(二)数据治理优化
土地资源数据涉及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等多个部门,数据来源广泛、格式多样、标准不一,严重影响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因此,由国家层面牵头,组织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定统一的土地资源数据标准至关重要。在数据格式方面,明确规定各类土地数据应采用的文件格式,如常见的矢量数据采用Shapefile 格式、栅格数据采用 GeoTIFF 格式等,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顺畅传输与交互。在坐标系选择上,统一采用国家大地坐标系,消除因坐标系不一致导致的数据位置偏差 [3]。同时,制定详细的分类编码规范,如对于土地利用类型,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进行编码,使自然资源部门与农业部门在耕地数据统计上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因标准不同引发的数据冲突。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管控体系,从数据采集源头抓起。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与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在数据存储环节,运用数据校验技术,对入库数据进行完整性与准确性校验。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传输技术,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工作,通过数据对比、抽样检查等方式,对数据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数据,持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为智慧国土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质量保障。搭建跨部门土地资源数据共享平台,是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高效流通的关键举措。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制定详尽的数据共享规则与安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数据共享中的权限与责任。
(三)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根据智慧国土建设的需求,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升级。增加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比重,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核心课程。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课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 GIS 软件的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空间数据分析、地图制图等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运用 GIS 解决土地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卫星遥感技术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卫星影像数据的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影像特征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大数据分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数据可视化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海量土地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的土地资源管理项目中,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运用所学的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土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亲身体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
结语
智慧国土建设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系列路径的实施与完善,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正逐步迈向智能化、精准化、协同化新阶段。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深化数据治理的精细化程度,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推动智慧国土建设全方位进阶。同时,应加强跨学科研究融合,汇聚多方智慧,构建完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全球土地资源管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保障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护航人类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 道 铭 . 土 地 资 源 管 理 中 ” 智 慧 国 土 ” 建 设 研 究 [J]. 区 域 治理 ,2023(8):0012-0015.DOI:10.3969/j.issn.2096-4595.2023.08.004.
[2] 郑浩 . 城乡规划管理中土地资源管理和资源环境研究分析 [J]. 安家 ,2023(10):0058-0060.
[3] 秦 以 明 . 智 慧 国 土 建 设 下 的 土 地 资 源 管 理 研 究 [J]. 电 子 乐园 ,2022(11):0280-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