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鉴赏课立德树人实施策略
陈晓倩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凤凰河学校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鉴赏课作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音乐作品传递情感、启迪思想,为学生的品德培养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探索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鉴赏课立德树人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深度挖掘音乐作品内涵,以情感共鸣滋养品德根基
音乐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内核,其包含的思想深度与伦理意义值得深入探索。初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若能将作品内涵充分揭示,可促进学习者与作品间的情感共振,为品德成长提供养分。经典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关联特定历史脉络与个人境遇。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使学习者理解作品产生的具体情境,这涉及时代特征及创作者的生命轨迹。以《保卫黄河》为例,教学导向需促使学习者知晓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面对入侵所展现的坚韧意志。该曲创作于延安窑洞,冼星海基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侵略行为的强烈义愤完成创作。相关背景信息的传递,有助于学习者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激昂旋律与铿锵节奏传递出的卫国决心和勇气。探究作品的情感表达同样关键。音乐借助旋律形态、节奏律动、和声色彩等要素传递情感信息,教学应协助学习者辨识并体验这些要素蕴含的情感特质。《十面埋伏》作为一首琵琶独奏作品,刻画出楚汉垓下之战的激烈图景。学习过程可引导学习者关注乐曲中紧张急促的节奏运动、高亢激越的旋律线条,由此感知战场氛围的激烈程度以及楚军受困时的挣扎状态。教学实践曾尝试引导学习者闭目想象,模拟置身于古代战场的体验,深化对乐曲情感的理解深度。这类情感体验过程,使学习者感知到冲突的代价,进而强化对和平状态的珍视,培育反对冲突的情感倾向。
2 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以沉浸体验激发品德自觉
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实践中,多元情境的创设显著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与参与度,学生得以深入音乐环境,品德自觉自然萌发。多媒体情境作为常见手段,教师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构建与作品契合的氛围,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江南水乡春夜景色的视频,搭配悠扬乐曲,学生仿佛进入宁静夜晚,感知乐曲意境与自然之美,教师引导探讨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环保意识及生态道德逐步形成。角色扮演情境中,学生通过表演体验角色情感,欣赏《白毛女》选段时,扮演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等角色,依据剧情展开活动,学生直接体会社会不公与阶级矛盾,同情心与正义感由此强化,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度随之提升。情境创设的多样性丰富了课堂形式,音乐鉴赏过程不再单调,学生沉浸其中,品德教育潜移默化融入,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引导而非强制灌输,这种方式避免了传统说教的生硬感,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多媒体资源的运用需注意技术适配性,视频内容应与音乐主题紧密关联,过度依赖可能分散注意力,教师应平衡视听元素,确保焦点集中在音乐本体的理解上。角色扮演活动要求教师预先设计脚本,角色分配需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避免表演流于表面,深化情感共鸣是关键,学生通过亲身演绎,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更趋直观,道德判断力无形中增强。音乐鉴赏课的目标不仅是艺术感知,品德培养同样重要,情境创设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多媒体与角色扮演的结合覆盖了视听与体验层面,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课堂活力明显改善。实际操作中,教师面临资源整合的挑战,视频素材的选取需符合教学大纲,角色扮演的剧本应忠实于原作精神,任何偏离都可能弱化教育效果。多元情境的实施效果依赖于教师专业素养,课堂管理能力不可或缺,学生反应各异,教师需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这种教学方式的长处在于激发内在动机,品德自觉源于亲身体验而非外部灌输,音乐的魅力与道德启示相互交融,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而深刻。最终,情境创设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行为模式的积极变化上,环保行动或社会关怀成为自然延伸,课堂收获转化为生活实践。
3 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以知识联结拓宽品德视野
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通过知识联结拓展品德教育的视野边界。这种教学打破学科固有壁垒,将音乐同其他领域知识相互渗透结合。音乐与文学的交融是跨学科教学中的典型路径。众多音乐作品直接脱胎于文学作品,或与之存在深刻关联。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关联的音乐与文学作品置于一处进行对比性鉴赏,促使学生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精神。鉴赏《阳关三叠》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接触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学生由此了解诗中表达的送别情绪。随后学生聆听《阳关三叠》这首歌曲。歌曲中悠扬的旋律与深情的演唱传递出依依惜别之感。经由对比鉴赏过程,学生能更清晰地体察音乐与文学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与共性。该过程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友情、离别等人类共通情感的理解深度。其结果指向培养学生珍视情谊、秉持重情重义品质的目标。音乐与历史的结合则能揭示音乐作品诞生的特定历史情境。学生得以感知不同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与民族精神内核。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教师需融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介绍歌曲创作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承载的历史意义至关重要。学生认识到这首作品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抗争。歌曲成为保卫祖国、守护家园的战斗号角。这种历史背景的铺陈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特质。其教育效果在于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深厚的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音乐鉴赏课立德树人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深度挖掘音乐作品内涵,能够以情感共鸣滋养学生的品德根基;创设多元教学情境,能够以沉浸体验激发学生的品德自觉;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以知识联结拓宽学生的品德视野。
参考文献
[1] 郭丽媛, 孙亚豪. 教育戏剧在初中音乐鉴赏课中的融合实践探赜——以歌曲 Memory 为例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5,(06):26-31.
[2] 杨大美 . 初中音乐鉴赏课《卡门序曲》音乐特征与教学策略研究 [J]. 黄河之声 , 2025,(10): 188-191.
[3] 赵杨. 论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与运用[J]. 中国民族博览 , 2024,(14): 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