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理性逻辑

作者

朱康丽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50016

引言

柏拉图 (Plato) 在《伊安篇》中将技术视为获取知识的工具,唯有首先掌握技艺的特定知识,这种技艺的实质内涵才能被真正领会[1]。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生成式 AI)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生成式 AI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其强大的技术基础为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支撑,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在二者的共生发展中,生成式 AI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内容、方法与模式革新,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为技术注入价值导向,促进生成式 AI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解析

(一)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模型和相关技术[2]。生成式 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是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过程。其核心在于: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教学内容的智能生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建立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教育评估机制。生成式 AI 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赋能本质上体现了技术哲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耦合 , 是技来术工具理性与教育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AI 通过算法生成与数据驱动重构了思政教育的内容生产机制,同时必须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技术现代性重构思政教育的认识论基础与方法论体系,在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范式的数字化转型 , 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分析

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呈现出三个典型特征:首先,在认识论层面体现为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AI 作为技术中介既拓展了教育主体的认知边界,又重塑了受教育者的学习范式;其次,在方法论层面表现为教育过程的智能化转向,通过算法驱动的个性化内容生成与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了从标准化教学向精准化教育的范式转换;最后,在价值论层面呈现意识形态传播的辩证统一,AI 技术既强化了主流价值观的系统性灌输,又通过人机协同的隐性教育机制提升了价值内化的有效性。这种赋能本质上反映了技术理性与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的创造性融合。

二、生成式AI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技术基础:生成式AI 赋能数字化思政的底层支撑

技术进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智力、工具、手段不断更替与进步的过程 [3]。生成式 AI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依托深度学习算法(如 Transformer 架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如 GPT 系列)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即时化内容生成、微课智能生成、异步互动学习,打破了思政课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理论知识的智能化重组与动态更新。在内容生产方面,AI 凭借其强大的算法逻辑和算力资源,能够快速整合海量数据,生成丰富的教学案例、理论阐释等内容,为思政课提供技术支撑。例如,通过训练包含时政热点、历史事件的语料库,AI 可自动生成贴合教学需求的案例素材,显著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内容生产效率。

(二)内在诉求: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再生产过程。”[4] 教育作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必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与推动。数字时代的生产力特征表现为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人工智能重构社会运行逻辑。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若固守传统模式,将难以满足数智时代学生学习的认知习惯与价值诉求。

高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背后蕴含着教育现代化与国家战略部署的多重理论诉求。《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这些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生成式 AI 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响应国家教育战略、服务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共生发展:生成式AI 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5] 在共生发展视域下,生成式 AI 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过程中呈现出深刻的内涵。这种耦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基于 " 教育技术化 " 与 " 技术教育化 " 的双向建构过程形成的辩证统一体,技术为价值传播提供载体,价值为技术注入灵魂。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生成式 AI 作为智能工具体系,其算法逻辑必须接受教育规律的规约,具体表现为:在内容生成层面,AI 模型需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确保输出内容的政治正确性;在交互设计层面,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符合思政教育特点的人机对话机制。反观教育维度,思政教育系统通过吸纳AI 技术实现了三重跃升:其一,拓展了教育时空维度,使理论传播突破物理课堂限制;其二,优化了教育供给方式,实现从标准化输出到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其三,强化了教育反馈机制,通过学习行为数据分析提升教学针对性。这种耦合的深层逻辑在于,技术工具性必须服务于价值引领性,AI 的智能特征需要与思政教育的本质属性成动态平衡。

三、小结

生成式 AI 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理性逻辑体现在技术优势驱动、教育需求牵引和技术逻辑与教育规律的协同演进等方面。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范式的重构作用,又反映了教育本体对技术应用的规范性约束,最终达成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辩证统一。在未来,随着生成式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其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 ] 柏拉图 . 王晓朝译 . 柏拉图全集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3.

[2] 卢宇 , 余京蕾 , 陈鹏鹤 , 等 .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 ChatGPT 系统为例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3,43(04):24-31+51 .

[3] 唐永 , 范欣 .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济学评论 ,2018,9(03):147-16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5] 毛泽东选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朱康丽,2002,女,汉族,河南周口,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