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控制与注浆优化策略
张昕新
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地下空间拓展,顶管施工技术因其对地面交通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等优势,在城市给排水、电力通信等管道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富水地层中进行顶管施工时,由于地层含水量高、土体力学性能差,极易引发土体扰动、地下水流失等问题,导致地表沉降、周边建筑物倾斜甚至破坏,严重威胁施工安全与城市环境稳定。注浆作为控制顶管施工沉降的关键技术手段,其参数设计与工艺选择直接影响沉降控制效果。目前,针对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控制与注浆优化的系统性研究仍存在不足,实际工程中因注浆不合理导致的沉降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深入研究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控制与注浆优化策略,对保障市政工程施工安全、降低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特点与沉降影响因素
(一)富水地层施工特点
富水地层以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强为显著特征,在水的持续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大幅下降,呈现流塑性状态。在市政顶管施工进程中,顶管机的推进与出土作业不可避免地扰动周边土体,打破原有的应力平衡。由于地层内地下水丰富,顶管机掘进时极易遭遇涌水、流砂等险情,进一步加剧土体失稳,大幅提升施工风险与难度。并且,受扰动后的土体恢复极为缓慢,难以快速形成稳定的承载结构,致使沉降控制工作困难重重。
(二)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沉降影响因素涵盖地质条件、施工工艺与周边环境多个方面。地质条件上,富水地层中砂土、粉土、淤泥质土等不同土层性质,以及地下水水位、水压变化均会引发沉降差异,如砂土易因颗粒移动产生较大沉降,淤泥质土则因高压缩性导致沉降持续时间长。施工工艺方面,顶管机类型、推进速度、出土量及注浆参数等控制不当,都可能造成超挖空隙、土体支撑缺失或空隙填充不足,进而引发沉降。周边环境中,建筑物基础改变土体应力分布,可能加剧局部沉降;地下管线对沉降反应敏感,过大沉降会导致管线破裂变形,影响正常运行 。
二、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控制技术现状
(一)常规沉降控制技术
常规沉降控制技术主要从施工参数优化、土体加固及降水三方面入手。施工参数优化通过匀速推进顶管机、精确控制出土量、优化刀具配置,减少土体扰动;土体加固技术在施工前采用高压旋喷桩、深层搅拌桩等方法,增强土体强度与止水性能;降水技术则利用管井、轻型井点等方式降低水位,提高土体稳定性。但降水可能引发周边地面沉降,需合理控制降水范围、深度,并辅以回灌措施,以平衡施工需求与环境影响。
(二)注浆技术应用现状
注浆技术是富水地层顶管施工沉降控制的核心手段,目前常用的注浆方式有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等。同步注浆是在顶管机掘进的同时进行注浆,及时填充顶管机与土体之间的空隙,减少土体变形;二次注浆则是在同步注浆的基础上,对局部注浆效果不佳或后期出现沉降的部位进行补充注浆。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注浆参数(如注浆压力、注浆量、浆液配比等)的确定大多依赖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优化方法,导致注浆效果不稳定,难以有效控制沉降。
三、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注浆优化策略
(一)注浆参数优化
注浆参数优化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注浆压力确定上,要依据地层条件、顶管埋深、地下水压力等,在富水地层中既要克服地下水与土体初始应力,又要防止压力过大造成地表隆起或土体劈裂,可通过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构建关系模型,明确合理压力范围,浅层地层一般控制在 0.2-- 0.3MPa ,深层需适当提高。注浆量计算需考虑顶管机与管道外径差值、土体松散系数及施工扰动损失,结合富水地层土体压缩性和地下水影响调整,通常为理论空隙体积 1.2- 1.5 倍,并依监测实时调控。浆液配比优化则要针对富水地层特性,选用如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水泥砂浆等材料,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配比,满足不同
施工阶段和地层需求。
(二)注浆工艺改进
注浆工艺改进围绕多个关键环节展开。注浆孔布置需合理规划位置与间距,富水地层可加密注浆孔,采用梅花形或环形方式提升浆液扩散均匀性,在易沉降部位增加孔数强化效果。注浆时机控制上,同步注浆应与顶管机掘进同步进行,及时填充空隙减少土体变形,二次注浆则依据监测和施工状况,在同步注浆后 24 - 48 小时内,对沉降大或不密实处补充注浆。此外,选用稳定准确的注浆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定期维护校准设备,建立完善施工记录和监测制度,依数据灵活调整注浆方案,保障注浆效果。
四、工程案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某市政排水管道工程采用顶管施工,穿越富水砂层地层,顶管管径为 1.2m,埋深约 8m,全长 500m 。施工区域周边存在多栋老旧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对沉降控制要求严格。
(二)注浆优化策略应用
在该工程中,采用上述注浆优化策略。注浆参数方面,根据地层条件计算确定注浆压力为 0.2-- 0.25MPa ,注浆量为理论空隙体积的 1.3 倍,选用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水泥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为 1:0.5,水灰比为 1:1。注浆工艺上,注浆孔采用梅花形布置,间距为 2m ;同步注浆在顶管机掘进时同步进行,二次注浆在同步注浆后 36 小时,对监测到沉降较大的部位进行补充注浆。
(三)应用效果分析
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和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采用注浆优化策略后,地表最大沉降量控制在 15mm 以内,周边建筑物沉降量均小于 10mm ,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与未采用优化策略的类似工程相比,沉降量显著降低,有效保障了周边环境的安全,验证了注浆优化策略在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控制中的有效性。
结论
综上,富水地层市政顶管施工沉降受地质条件、施工工艺和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注浆技术是控制沉降的核心。通过优化注浆压力、注浆量等参数,改进注浆孔布置、时机控制等工艺,可显著提升沉降控制效果,保障施工安全与环境稳定。实际工程案例也证实了注浆优化策略的有效性。为此,建议加强理论研究以完善沉降预测模型,研发新型注浆材料设备降低成本,推广信息化施工技术,实现对沉降与注浆参数的智能监测调控,提升施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史答记 . 砂卵石地层泥水平衡矩形顶管施工措施探讨 [J]. 散装水泥 ,2024(2):20-22.
[2] 卢康明, 王金一, 黄德中, 等. 城市密集区超大断面矩形顶管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J]. 施工技术 ( 中英文 ),2022,51(7):69-73.
[3] 闫锋 . 长距离曲线顶管技术在富水砂层地质市政施工中的应用 [J].建筑技术开发 ,2025,52(3):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