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街区安全隐患综合排查与协同治理创新方案探讨
曾向阳
祁东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湖南衡阳 4212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建于上世纪的老旧街区面临着日益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些街区往往存在建筑老化、设施陈旧、管理缺位等问题,给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多起因老旧街区安全隐患引发的重大事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排查和治理老旧街区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当前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老旧街区安全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存在效率低、覆盖面窄、反应滞后等缺陷。同时,治理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提升老旧街区安全隐患排查的精准性和治理的协同性。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通过引入智能化排查技术,可以提高安全隐患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长效治理格局。研究成果将为城市更新和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老旧街区安全隐患现状分析
老旧街区通常指城市中建成时间较长、建筑密度高、基础设施老化的居住区域。这些街区多建于 20 世纪中后期,当时的设计标准和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维护,导致各种安全隐患日益凸显。从空间分布来看,老旧街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或早期工业区周边,具有人口密集、建筑间距小、道路狭窄等特点。
老旧街区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类型:首先是建筑结构安全问题,包括墙体开裂、楼板下沉、阳台脱落等,这些隐患多由建筑材料老化、基础沉降或违规改建引起。其次是消防安全隐患,如消防通道被占用、消防设施缺失或失效、电线私拉乱接等,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再次是电气安全隐患,老旧街区的电路系统往往负荷不足、线路老化,容易引发电气火灾。此外,公共设施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包括下水道堵塞、化粪池泄漏、围墙倾斜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导致老旧街区安全隐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包括建筑自然老化、当时建设标准较低、材料性能退化等;主观因素则涉及管理维护不到位、居民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改造行为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老旧街区存在产权复杂、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这给安全隐患治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居民构成复杂、流动性大,也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老旧街区的安全隐患呈现出复杂性和顽固性的特点。
二、综合排查技术创新
传统的老旧街区安全隐患排查方法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目测检查,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人工巡查效率低下,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区域的全面排查;其次,检查结果受巡查人员专业水平和经验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漏检和误判;再次,纸质记录方式不利于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分析,难以为治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传统方法难以及时发现隐蔽性较强的隐患,如墙体内部结构损伤、地下管网老化等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排查技术为老旧街区安全隐患识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电气线路等的实时监测。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可以持续采集振动、倾斜、温度、湿度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大数据技术则能够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识别隐患发展规律和风险趋势。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计算机视觉算法,可以通过图像识别自动检测建筑外立面破损、消防通道占用等问题。
基于这些技术,我们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智能化排查方案。该方案包括三个主要模块:前端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组成,负责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数据汇总至云平台;数据分析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成隐患报告和预警信息。具体实施步骤包括:首先对目标街区进行三维扫描建模,建立数字化基础;然后部署智能监测设备,实现关键点位的实时监控;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实现隐患的自动识别和分级预警。
这套智能化排查系统具有多项优势:一是提高了排查效率,可以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二是增强了排查准确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三是实现了隐患的早期预警,有利于采取预防性措施;四是建立了完整的隐患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已成功识别出多起潜在安全隐患,如某老旧住宅楼的隐蔽性结构裂缝、地下电缆的老化过热等问题,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老旧街区的安全隐患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作。传统的治理模式往往存在部门分割、责任推诿、资源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理合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 "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 的协同治理框架。该框架明确了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政府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政策制定;社区组织承担宣传动员和日常监督;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评估服务;居民和商户则参与自查自纠和配合整改。
在责任落实机制方面,我们建立了清晰的责任清单制度。通过梳理安全隐患类型和治理环节,明确划分各部门、各层级的职责边界,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或重复。同时,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对治理不力的行为进行问责。在资源配置机制上,采取 " 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补充 " 的方式,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老旧街区安全改造。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绩效评估是确保治理成效的重要环节。我们设计了包含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治理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指标包括隐患排查覆盖率、整改完成率等;结果指标则关注安全事故发生率、居民满意度等。评估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并作为后续资源配置的依据。为保障治理的持续性,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包括定期排查制度、隐患台账更新制度、应急响应预案等。
信息共享平台是协同治理的重要支撑。我们开发了老旧街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数据的互联互通。该系统具有隐患上报、任务分派、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等功能,确保治理流程的透明化和可追溯。同时,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协调解决治理中的难点问题。通过这些机制创新,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治理资源,形成" 发现- 处置- 反馈-预防" 的闭环管理系统,提升治理效能。
四、案例分析与方案验证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综合排查与协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某城市三个典型的老旧街区进行试点应用。这三个街区分别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和 90 年代,具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和安全隐患类型。在试点过程中,我们首先对街区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建模和传感器部署,建立了智能化监测系统。随后,按照协同治理框架组织了政府部门、社区、专业机构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治理工作。
试点结果显示,智能化排查技术显著提高了隐患识别效率。与传统人工排查相比,智能系统发现的隐患数量增加了 35%,其中包含多处人工难以发现的隐蔽性问题。在治理效果方面,三个街区的安全隐患整改完成率分别达到 92% 、 88% 和 95% ,较以往平均水平提高了约 40%∘ 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 85% 的受访者对治理效果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特别是在消防通道疏通、电气线路改造等方面获得了高度评价。
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治理成效与几个关键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三是技术支持的充分性。其中,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对治理效果影响尤为显著。在居民参与度高的街区,不仅整改工作推进顺利,而且后续维护也更为到位。这印证了协同治理中多元参与的重要性。
试点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老年居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个别产权单位配合度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专项宣传培训和个别协调等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总体而言,案例实践验证了本文方案在提升老旧街区安全管理水平方面的有效性,同时也为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实践经验。
五、结论
本研究针对城市老旧街区安全隐患问题,提出了一套融合智能化技术和协同治理机制的综合解决方案。研究表明,传统的安全隐患排查方法存在效率低、覆盖面窄等缺陷,而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排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隐患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 " 的协同治理框架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治理合力。案例验证表明,该方案在提升隐患排查效率和治理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智能化排查系统的初期投入成本较高,可能影响其在资源有限地区的推广应用。其次,不同城市、不同街区的情况差异较大,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调整优化。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一是开发成本更低的轻量化排查技术,二是探索更具适应性的治理模式,三是研究安全隐患的长期预防机制。此外,如何将老旧街区安全治理与城市更新、社区营造等工作有机结合,也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城市老旧街区的安全隐患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本文提出的综合排查与协同治理方案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真正的成效还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佃利 , 刘保军 . 城市老旧社区协同治理研究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更新行动中老旧小区改造技术指南( 试行)[R]. 2022.
[3] 吴志强 , 李昕 . 城市安全韧性视角下老旧社区更新策略研究 [J]. 城市规划 ,2020,44(8):15-22.
[4]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与治理研究报告[R]. 2021.
[5] 张京祥 , 陈浩 . 存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 [J]. 城市规划学刊 ,2020(3):1-7.
[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老旧社区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22.
[7] 李晓江, 黄卫东. 城市安全与韧性规划[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作者简介:曾向阳(1969.12-),男,汉族大专,工程师,主要从事安全管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