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慧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 643020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

审美情趣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及创造能力,它涉及艺术、自然、生活等不同领域,直观地体现个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它本身所具有的意识特征,比如工整对仗的语言、独特的格律韵调,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领略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这有助于学生产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敏感度和鉴赏力,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

第二,古诗词中的丰富意象、精妙比喻和生动描写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解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想象力进入诗人构建的意境并填补文本留白,体验不同的审美情境。这种思维方面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判断力,促使他们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第三,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大部分古诗词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剖析、理解这些内容,学生能够逐步领悟古诗词所传递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质,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理解文字内涵,感知语言之美

古诗词利用精炼且富有韵律的语言,勾勒出生动的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情感,渗透思想,为世人构筑了一个精妙绝伦的文学世界。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阅读、分析与思考能够直观地发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体会其强烈的感染力,而在反复阅读、品味的过程中,学生还能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感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内涵,并且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 [1]。这种教学体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字内涵,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为例,作者王安石运用精炼、简洁的语言对飞来峰的雄伟和壮丽进行了生动描绘,而且表达了登高望远时的豁达与豪情。全篇仅四句,却蕴藏了深刻的哲理与丰富的情感:由“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壮丽景象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展现的壮志豪情,诗人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表述了自身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未来所持的乐观豁达态度。寥寥数笔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和情感的双重感受,也在思想方面得到启迪。学生在学习《登飞来峰》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细细品味文字语言之美,欣赏古诗自身的美学价值,并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其思想内核进行深化理解,领悟创作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营造生动情境,体会视觉之美

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在于它可以通过简洁的文字创造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使读者的想象力得到激发。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诗文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促进他们视觉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优化改革的新时期,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古诗词中描绘的情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升审美情趣培养的成效。

例如,在针对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开展审美情趣培养时,为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中蕴含的壮志豪情,直观地感受波澜壮阔景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诗文内容相匹配的影像资料,为学生营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生动情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近距离感受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以诗中的文字为线索,主动搭建个人想象空间,进一步满足视觉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比如,“客路”“青山”“行舟”“潮平”“帆悬”等是《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关键字词,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字词提供的线索,通过信息技术查找相关素材,再借助多媒体设置重新展示北固山的壮丽风景,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培养其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领略古诗词的视觉魅力,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获得更具层次性的文化审美熏陶。

(三)比较鉴赏,感受情感之美

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鉴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选取主题相近、风格相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鉴赏,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分析的同时感知、理解诗词中蕴藏的情感之美,促进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2]。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杜甫的《春望》和王维的《使至塞上》进行比较鉴赏。《春望》和《使至塞上》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深切关注,但二者在情感表达的侧重点和方式等方面,则各具特色:杜甫利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抒发对国破家亡的哀痛以及对早日结束战争的渴望,其中流露出的情感深沉且悲壮;而王维则通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达了边塞行旅的孤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情感表达旷达而且深远。教师指导学生从意象选择、字词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诗人在不同境遇下的情感抒发,感受古诗词蕴藏的多种情感之美,使学生学会如何探索古诗词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结语:

在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任务,这既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推陈出新及优化调整,还需要帮助学生汲取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高效培养,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斯珠 . 品言·创境·析象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路径探讨 [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33):20-22.

[2] 张琴 , 颜鸿林 . 关于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3):171-173.

作者简介:陈慧(1984.08)

籍贯: 四川自贡,性别 :女

最高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

单位: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