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水到渠成”看玩沙玩水新玩法

作者

王莉莉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幼儿园

一、游戏背景

本研究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采用“CIPP模式导向下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园本教研框架,对大班幼儿为期一个月的沙水游戏进行了观察分析。 孩子们对开挖水渠表现出浓厚兴趣,游戏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次挖掘、水渠升级、建造桥梁、连接桥梁。 研究旨在关注幼儿真实游戏体验,支持其自由探索。沙水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本研究围绕幼儿提出的开放性主题展开,鼓励其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体验乐趣,提升能力。

二、幼儿核心经验发展

游戏兴趣: 幼儿主动设计沙池构建,进行主题创作,并引导中班幼儿合作游戏,体验探索乐趣。

游戏能力: 幼儿利用沙、水、泥巴特性进行创新游戏,探索PVC管道中沙水流动状态,激发探究意识,促进创造性表现。

交往与合作: 幼儿分享游戏发现,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借鉴,积极合作、分工、观察,主动分享游戏经历及策略。

规则与习惯: 幼儿了解材料归置地点,引导中班幼儿参与整理,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三、幼儿游戏过程及游戏中的支持与指导

第一阶段观察:初挖水渠

铭铭和辰辰合作挖掘水渠,成功建成一条连接沙坑两侧的长水渠。然而,水流仅流出一小段便停止,通水未能完全成功。幼儿对此进行了分析:铭铭认为水流不足;辰辰认为沙子吸走了水;桐桐认为水渠弯曲堵塞了水流;哲哲认为水流太小。

在讨论中,幼儿提出了解决方案:铭铭建议抬高水管;辰辰建议使用架子架高水管。

支持与反思:

水渠建造: 幼儿成功挖出深水渠,但深度过大,导致对水量需求高,且深度及平整度影响通水效果。

材料互动: 幼儿使用大铲子高效挖掘,并尝试抹平沙面,意识到光滑表面利于水流,但需优化沙水渠。直接用水管引水,小水流也影响了通水效果。

社会性发展: 幼儿积极合作、交流,并对通水失败展开讨论,展现了良好的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指导与调整:

我引导幼儿分析通水失败的原因,探索水渠构造、沙子特性与水流畅通的关系。结合水在光滑表面流动特性,鼓励幼儿使用管道材料连接水源,设计管道水渠,确保稳定引水。 我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半封闭式管道及接头,构建可拼接管道,改进水流速度和方向,满足幼儿对水渠变化的探索欲望,并支持他们深入游戏探究。

第二阶段观察:升级水渠

铭铭和辰辰利用塑料管和架子对水渠进行了升级改造。他们将水管连接到水龙头,再连接到沙池边的水渠,解决了之前水流不畅的问题。 连接过程中出现漏水,他们不断调整接口位置并用沙子填埋架子底部。铭铭继续挖掘水渠,天天负责观察水流和开关水源。最终,他们成功将水渠与另一组小朋友的水渠连接起来。

幼儿表述: 铭铭描述了水管连接方法,并设想连接更多水管;辰辰则表达了继续延长水渠的意愿,并强调抹平水渠的重要性。

支持与反思:

水渠建造: 幼儿的改造方案创意十足,有效解决了通水问题。他们积极调整管道连接位置,减少漏水。

材料互动: 幼儿调整了水渠的宽度和深度,并有效利用管道连接水源,使水流更顺畅。 但连接方式仍需优化。

社会性发展: 引入水管后,幼儿分工明确,积极探讨水渠与水流的关系,乐于接受建议并改进水渠。

指导与调整:

水渠最终成功连接,解决了通水难题。此次活动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目标,幼儿通过实践和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观察:建造大桥

孩子们利用水管引流,天天将树叶放入水管观察漂流。奕奕和铭铭在水渠边用树枝树叶装饰,创造了“小树林”。源源利用长水管在水渠上搭建桥梁,并邀请其他小朋友共同参与,最终建成一座宽阔的水管桥,大家纷纷在桥上行走。

幼儿表述: 源源介绍了桥的建造过程;铭铭强调桥的实用性;天天描述了树叶在水管中的漂流;奕奕介绍了“小树林”的建造。

支持与反思:

大桥建造: 幼儿熟练使用水管引流,并巧妙地将长水管改造成桥梁,并通过堆沙增强稳定性。

材料互动: 自然材料(树叶、树枝)与水管结合,丰富了游戏玩法,拓展了水渠的用途。

社会性发展: 幼儿积极探索、创新,创造新玩法,并乐于分享,吸引他人参与。

指导与调整:

新玩法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进一步提升了对水渠游戏的探索兴趣。我提供了更多长水管、树叶和树枝等材料,支持幼儿探索,积累经验,丰富游戏经历,促进后续发展。

第四阶段观察:连通大桥

源源用长水管搭建桥梁,奕奕发现桥面太窄,行走不稳,于是取来蓝色长板加宽桥面,并用沙子加固。其他小朋友也参与体验。

幼儿表述: 铭铭建议多铺水管加宽桥面;奕奕提出用蓝板加宽并加固。

支持与反思:

大桥建造: 孩子们最初用单根或多根水管建桥,后采用蓝板加宽桥面,并用蓝板搭建接水平台防止塌陷,展现了建造方法的改进。

材料互动: 长水管由横向平铺变为纵向多桥,玩法也随之改变,体现了材料的多样化应用。

社会性发展: 幼儿主动探索,积极解决问题,乐于分享经验,并关注同伴安全。

指导与调整:

我及时分享幼儿经验,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和解决方案,鼓励探索材料不同使用方法,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目标。 调整长水管和蓝板的摆放方式,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观察总结:持续四周的观察发现

1. 游戏前的准备与引导

观察发现,教师在游戏开始前可以通过请幼儿表达他们的游戏计划,包括他们想玩什么游戏、希望和哪些小伙伴一起参与、以及如何进行分工等,来引导幼儿进行提前交流。此外,教师可以进行材料和内容的推介活动,以激发幼儿对游戏内容的丰富想象。利用游戏情境将幼儿引入角色中,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应自然地将预设的主题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但必须避免过多的要求和限制,以确保幼儿有充足的自主游戏空间。从进入游戏区域开始,教师应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环境、辨识游戏材料,并了解材料和玩具的摆放位置。开展专门的“物归原位”游戏,能够加深幼儿对材料的记忆,提高他们的归位能力。

2. 游戏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需要多人合作的机会,例如建议幼儿在沙池中共同挖掘水渠或一起取水,增加更多的互动机会。引导幼儿感受与同伴合作的乐趣,积累合作经验。针对不同班级的幼儿,教师应理解他们在与同伴交往合作时的表现差异,而不必强求每个幼儿都主动参与。对于那些显得比较被动的幼儿,教师可以以玩伴的身份介入,积极与他们交流,或引导他们参与同伴的游戏。此外,教师还可以请能力较强的幼儿邀请他们一起玩,以激发他们参与合作游戏的兴趣。教师预设的活动与幼儿的自主游戏并不冲突,且可以相辅相成。

3. 游戏后的交流与整理

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交流分享活动,请参与合作游戏的幼儿分享他们的合作经验以及游戏中的快乐。通过提问和启发的方式,教师引导幼儿聚焦于特定的游戏主题。在整理材料和玩具的环节,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学习整理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在每次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幼儿回忆每类玩具材料的摆放位置,并在思考后再将其归位。此外,在清理幼儿身上、手上、衣服上、鞋子上的泥巴和沙子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清理的步骤和方法,并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进行共同练习。游戏结束后,材料与玩具的归位、场地的整理以及个人卫生等,都是幼儿应当自主完成的任务。教师应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他们主动并独立地完成这些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