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鲁疆情”赋能新疆中职混班班级管理创新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路径

作者

王琛

枣庄理工学校 山东省枣庄市 277000

引言:

在山东省对口支援办的支持以及新疆教育厅的指导下,我校新疆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致力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新疆部班级学生总数约400 人,其中幼儿保育专业采用混班教学管理模式。在我负责的幼儿保育专业混班中,共有学生约40 名,其中新疆同学 18 名、本地同学 22 名。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中,努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鲁疆情”赋能班级管理创新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班级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幼儿保育专业混班学生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以往管理模式存在整合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不高。探索适合混班特点的管理方式,能助力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强班级凝聚力

混班学生在性格、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相同。若管理不善,班级凝聚力难以形成,学生间易产生矛盾,影响班级学习和生活氛围。“鲁疆情”理念的融入,有助于增进学生间的理解与包容,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和谐班级环境[1]。

(三)促进民族间交流融合

“鲁疆情”搭建起山东与新疆交流合作的桥梁。混班学生作为两地文化交流的参与者,在日常相处中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通过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引导学生尊重彼此文化,能有效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二、“鲁疆情”赋能班级管理创新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组织协调,构建班级管理框架

学校对班级管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关注。作为班主任,我明确自身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核心职责,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学校提出的思想工作要求,将全国统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适合混班的管理体系。实行班主任-班干部-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选拔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注重选拔不同民族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了解班级动态,共同商讨班级事务,保障班级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二)创新班级管理机制,提升班级治理效能

(1)实施“班级共同成长计划”

推行“三个一”文化标识建设。设计“石榴籽班——心手相连共成长”特色口号,组织全班学生参与班徽设计大赛,最终选定融合泰山、天山等鲁疆标志性元素的班徽图案,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制定《班级成长手册》,详细记录学生每月参与民族团结活动的积分与感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每学期末开展“凝聚力指数”测评,从“班级归属感”“同伴互助意愿”等维度量化评估班级凝聚力,据此调整管理策略。

(2)建立“双轨制”学生自治体系

设立“民族文化委员”岗位,由维吾尔族、汉族学生各 1 名共同担任,负责策划民族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组建“跨民族学习小组”,每组包含 3-5 名不同民族学生,实行“学习积分共享制”。小组成员在技能竞赛、文化展示等活动中获得的积分可累加兑换“鲁疆文化体验券”,如参观山东企业、参与新疆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参与跨民族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借助学校与各方合作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我积极争取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渠道。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来班级开展讲座和实践指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如到当地的幼儿保育机构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同时,利用学校搭建的交流平台,组织学生与其他地区的中职学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2]。

三、“鲁疆情”赋能班级管理创新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操作

(一)班级文化塑造:从符号认同到情感共融

(1)“班级文化周”系列活动

每周三设定为“文化交融日”,开展“三个一”活动。举办“鲁疆美食接力赛”,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道山东煎饼+新疆烤包子的传统鲁疆美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对不同美食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讲家族真人真事里的民族团结故事,在班级内部开展故事分享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运用山东的剪纸方式来展现新疆特色文化系列作品,促进文化融合。将所有活动内容刻录为《混班成长纪录片》,在班级内播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可视性文化记忆”。在某次班级文化周活动中,吸引了众多师生积极参与,产生了不少跨民族文化的交融作品。

(2)“民族文化角”沉浸式体验空间

在教室固定位置设置“服饰展示区”,展出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汉族传统汉服等民族服饰;设立“乐器互动区”,摆设冬不拉、古筝等乐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乐器的魅力;打造“图书共享区”,提供《山东民俗志》《新疆民族文化概览》等书籍供学生借阅。每月面向班级学生开展“文化角讲解员”选拔,由学生自主讲解当地民族文化。一学期下来,共开展了 16 场讲解活动,大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了“学生主导、全员参与”的文化传播模式。此外,还设计了16 场民族文化讲解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知识[3]。

(二)民族交流活动:从形式互动到深度融合

(1)“四季结对”文化互访工程

结合重要节日开展“家庭互访计划”。春节期间,组织新疆学生到山东教师或本地同学家中包饺子、贴春联,共度新春佳节;古尔邦节时,考虑到新疆与山东距离较远,邀请本地学生到学校,参与新疆部组织的研学活动,感受新疆民族文化,如学习新疆传统舞蹈、品尝新疆特色美食等。在春节期间的互访活动中,许多学生家庭积极参与,收集到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案例,学生们反馈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在互动中感受文化差异,收获颇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鲁疆情”背景下,通过一系列班级管理创新举措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我所负责的幼儿保育专业混班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同与归属感也不断增强。未来,我将继续深化“鲁疆情”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职学生,促进民族团结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覃章成.中职院校班级“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探索——以长阳县职业教育中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5,(12):77-80.

[2]王秀娟.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实践探索——以德州卫生院校班级管理实践经验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25,41(0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