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措施
于恩沐
江苏福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1500
摘要: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顺畅运行,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系统地分析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如路基、路面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技术要点,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管理、施工环境管理以及施工监督与反馈机制等方面,以期为提高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城市道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措施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1.1路基施工技术
选择合适的填筑材料至关重要,一般优先选用级配良好的砾石土、砂土等,其最大粒径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在进行填筑作业之前,必须对材料执行击实试验,以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确保施工过程中压实效果得到妥善控制。采用分层填筑技术时,每层的填筑厚度应依据压实机械的种类及设计规范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应超过300毫米。填筑时要注意均匀摊铺,避免出现粗细料分离的现象。合理选择压实机械,根据路基填筑材料和压实度要求,可选用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压实过程应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的原则。控制压实含水量,使其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含水量过高时,可采用翻晒、掺加石灰等方法降低含水量;当含水量过低时,可采用洒水湿润的方法提高含水量。采用灌砂法、环刀法等检测压实度,确保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1.2路面基层施工技术
针对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土等基层材料,必须采用集中厂拌的方法,以确保材料拌和的均匀性。在拌和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石灰等结合料的剂量以及含水量,从而保障基层材料的质量。定期对拌和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计量准确。采用摊铺机进行基层摊铺,保证摊铺厚度均匀一致。摊铺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摊铺速度,避免出现离析现象。基层摊铺后应及时进行压实,压实方法和要求与路基压实类似。压实完成后,要进行养生,可采用覆盖保湿、洒水养生等方法,养生时间不少于7天。在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避免车辆和行人通行,以免对基层造成破坏。养生程序完成后,必须对基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涵盖平整度、厚度、压实度等多项指标,以确保基层的质量达到设计规范。对于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部分,应立即采取修补或返工措施进行处理。
1.3路面面层施工技术
采用摊铺机进行沥青混合料摊铺,摊铺前要对摊铺机进行预热,使熨平板温度不低于100℃。摊铺过程中要控制摊铺速度和摊铺厚度,保证路面平整度。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一般不低于130℃。沥青混合料压实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个阶段。初压应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复压应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碾压4-6遍,终压应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直至消除轮迹。压实过程中要控制压路机的速度和碾压遍数,避免出现过压或漏压的现象。
摊铺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接缝处理。纵向接缝应采用热接缝,即在相邻两幅摊铺带混合料未冷却前进行搭接。横向接缝应采用平接缝或斜接缝,接缝处应涂刷粘层油,以保证接缝的粘结强度。同时,要对摊铺完成的路面进行检查,及时修补缺陷,确保路面质量。在摊铺和压实过程中,还要注意施工温度和天气条件的影响,避免在低温或雨天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路面性能。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
2.1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人员开展图纸审查会议,以便及时识别并解决图纸中的潜在问题。施工单位需对施工人员进行详尽的技术交底,明确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及施工安全的相关注意事项。对于水泥、钢材、砂石等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执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程序,确保其品质满足设计规范。同时,应建立原材料台账,详细记录材料的入库时间、数量及检验结果等数据。施工设备的检查也不容忽视,需确保设备的完整性和良好状态,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以保障施工期间设备的正常运作。此外,对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勘察,掌握地形地貌、地下管线等信息,对于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在施工准备阶段,制定详尽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明确施工流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点以及检验标准,从而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指导。
2.2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建立并完善质量检验体系,确保对每一工序执行严格的质量检验程序,只有在检验结果符合标准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加强对隐蔽工程的验收,如路基压实度、基层强度等,验收合格后要及时进行隐蔽工程记录。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处理完毕后要进行复查,确保质量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巡检、远程视频监控等,实时掌握施工进度和质量状况。对于关键工序和重要节点,要实施旁站监督,确保施工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此外,必须定期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对施工现场进行彻底的排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隐患,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处于可控状态。
2.3施工人员管理
对施工人员开展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以提升其技术水平及质量意识。定期安排施工人员学习相关规范与标准,持续更新其知识储备。构建施工人员考核体系,对其工作绩效及质量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薪酬相联系。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确保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鼓励施工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工程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此外,还应关注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4施工环境管理
密切关注气象条件的变化,如气温、降雨等,避免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当气温低于5℃时,不宜进行沥青路面施工;当降雨时,应停止路基和基层施工。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持施工现场整洁有序。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对施工现场的噪音、粉尘等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采取必要的降噪、降尘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施工现场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保护,防止施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通过这些措施,为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2.5施工监督与反馈机制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施工监督与反馈机制是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的重要手段。鼓励施工人员积极反馈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管理层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及时发现施工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施工提供改进方向。通过施工监督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众多关键技术和措施。从路基到路面,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施工准备、过程管控、人员管理、环境把控、设备材料管理以及监督反馈等措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保障工程质量的完整体系。在未来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结合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冯义军.谈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J].建筑·建材·装饰,2024(3):43-45.
[2]陆海涛.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路径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24(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