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一百条裙子》为例的阅读教学读写实践

作者

郑佳娜

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523000

摘要:该教学旨在探索任务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在促进三年级学生成长理解与自我认知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共读《一百条裙子》,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核心驱动问题,如故事的本质、人物内心探索及裙子所承载的深层意义。教学设计以“一百条裙子”为线索,贯穿人物成长经历,激发学生同理心,同时深化对善良、理解和宽恕等价值观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旨在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回归自我成长的思考,从而在阅读中实现认知的提升与人格的成长。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互动与分享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推进了孩子自我的认识和发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一百条裙子》;自我成长

关于整本书阅读,我更愿意看作是一场生命中温暖的邂逅。师生共读,更是共同完成一段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成长旅程。

基于三年级孩子从儿童往少年过度的初始阶段,他们从个性心理和认知心理特点都在发生着变化。基于这种学习与生活的成长与变化,我们决定借助共读国家大奖小说——《一百条裙子》,正式借助有力量的文本帮助孩子成长,聚焦认识自我成长的意义所在,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敢于面对、迎接挑战。

《一百条裙子》这短短的一个儿童文学故事,加上插图共76页的一个故事,在第一次翻阅,就给我烙下挥之不去的画面,让我陷入一段深深的沉思。再重复阅读、细读,和孩子们一起共读时候,我发现似乎总能在故事中寻得生活的缩影——或是自己或是身边的同伴,思忖成长的某个阶段,从而积蓄力量,收获成长。

一、明确教学实践目标

基于三年级孩子心理变化成长背景,为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实现梦想的过程便是成长,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成长。

在实施任务驱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设定学目标是共读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我们围绕着流畅阅读、细节描写、文本结构、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自我链接展开教学,并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1.借助关键纽扣信息捕获故事中发展的重要细节。

2.能够体会故事中的不同人物性格特点,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他们都是怎样影响故事开展的。

3.能有理有据地完成观点类写作练习。

4.通过课程和活动,学会同理心,感悟成长的意义——坚持梦想,成为善良和宽容的人。

比如,在《一百条裙子》中,通过抓住旺达是波兰人的背景和旺达在教室的位置,分析旺达的性格特点,以及佩琪和玛蒂埃及周围同学对她“特殊”的看法。借助关键信息,提供故事引子。在推进教学中,我们以“一百条裙子”为线索,把故事分成两个部分,结合人物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特点,提出观点,表达依据,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共读《一百条裙子》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目标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是通过文本的深入研读,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挖掘生命存在的价值,激励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我们的教学宗旨,既需关注文学本身,也强调对学习者个体成长的促进作用。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思路——明确《一百条裙子》任务驱动

在实施教学时,明确整本书的驱动问题至关重要,这些问题将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探索文本的路径。《一百条裙子》作为一本富有深度的儿童文学作品,其驱动问题应当既关注故事的基本情节,又延伸至人物成长、主题思想以及价值观的探讨。以下是我们设计的一系列驱动问题,以引导三年级学生深入理解《一百条裙子》并实现教学目标。

在导读《一百条裙子》时,我们设计“带疑读书,批注阅读”,根据分阶段、分层次提出不同问题进行任务驱动。

问题一:《一百条裙子》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孩子们纷纷抢答:

这是一个关于三个女孩子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一百条裙子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嘲笑同学的故事?

……

后来,有个孩子缓缓地说着:

我看封面有一句话——“每条裙子都荡漾着梦想”,我想这应该是关于梦想的故事,可是我好像没有真正读明白……

孩子们在初读故事的时候,本身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这本获得国际大奖的小说,更加是从封面到插图都是精心配置的,每一帧都在推动情节发展,帮助笔者和学生更好地走进故事的核心。质疑和反思本身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在开启课我以提问开启整本书的学习,从故事的整体出发提问,课堂上因为主动质疑而带来的讨论声,课堂更真实更有生命力了。

问题二:“一百条裙子”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它给三个女孩带去了什么?

教学中,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抓住故事的核心,理解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以及旺达的梦想是如何在故事中逐步呈现的。在解开“一百条裙子”的谜底,在讨论旺达到底有没有说谎的时候,在借助老斯文森先生的例子,随着故事的推荐,佩琪和马蒂埃更能走进自己的内容和旺达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于“一百条裙子的游戏”的理解也随着三位主人公在悄然间发生了变化。

它让佩琪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公主学会了知错就改欣赏者……

它让玛蒂埃从无能为力的旁观者变成了仗义执言的反思者……

它让旺达从沉默寡言的被嘲笑者变成了宽容、有创造力的强大内心者……

问题三:旺达的“一百条裙子”在故事中象征着什么?

通过探讨裙子的深层意义,学生将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如想象力、创造力、梦想以及对善良、理解和宽恕的体现。同样是“一百条裙子”,然而,随着共读的推进,孩子们对原本自己认识的“一百条裙子”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从一百条裙子中看到故事的每个主人翁的内心世界也不一样。孩子们更能从一百条裙子的意义,链接到自己心中的梦想和创造力。我想正因为经典文学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才更值得我们用课堂教学来开展经典精读,回归经典中去重新发现自己。

问题四:如何设计一条自己“心中最美的裙子”,表达自己的梦想或者美好愿望?

问题的贯穿和推进认识裙子的意义。走进文本,以文本为核心,再走出文本运用影视、漫画或者活动等辅助资料来丰富丰富课程,本身也是尊重阅读经典的本身。走出书本,回到自身,孩子们通过实际创作,结合美术审美和语言表达,学生通知设计并制作一条“心中的裙子”,不仅表达对故事的理解,还能将自我梦想和价值观融入设计,实现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融入自己美好的愿望和祝福,并至纯善的美好送给身边的人。

在共读《一百条裙子》中,在设计阅读时,通过层层拨开的驱动问题,聚焦人物,聚焦裙子,再次走进人物(变化),创造“裙子”改变生活共四大部分进行阅读与思考。最终,那一百条绚丽多彩、与众不同的裙子,藏在孩子心中的梦想都刻在每个孩子心中。

三、聚焦人物,走进人物的内心

在《一百条裙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是促进他们深度理解文本、实现自我认知的重要环节。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情感体验和文本分析等策略,帮助三年级学生深入探索《一百条裙子》中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塑造。

《一百条裙子》故事的开头写的是那一个空空的座位,那个男孩子们行为举止粗鲁的角落,那个脚步声杂乱,又脏又乱的角落,这就是旺达的座位。一段具体教室座位的环境描写,帮助孩子在精读时候更好地思考故事背后的人物,以及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①一个安静的女孩,怎么会被安排坐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位置?

②女孩子们为什么要嘲笑旺达,旺达当时的心情如何?

③你如何理解佩琪和玛蒂埃的内心和行为?

从故事分析,《一百条裙子》故事整体分成前后两大部分。

连续三个问题,让孩子们聚焦旺达、佩琪、玛蒂埃的角色,依据书中关于旺达、玛蒂埃和佩琪的天气、环境、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进而深入思考。在一段成长的旅程中,与自己曾经与同学、朋友相处的画面共鸣,同理自己曾经的言行和心理感受。我们的周围或在某个阶段或者某个记忆的碎片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像旺达、佩琪、玛蒂埃、老斯文森这样的人,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抓住故事的细节,聚焦主人翁的心灵世界,思考:“旺达、佩琪、玛蒂埃、老斯文森贴近故事的感受,我是否曾是他们当中的谁?”

于是,一场和故事人物对话和自己对话的话题由此产生:

佩琪,我想对你说:

玛蒂埃,我想对你说:

旺达,我想对你说:

老斯文森,我想对你说: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然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即使靠近或者朝夕相处也不能完全额感同深受。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的环境造就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以及认知方向,因此我们对身边人的生活和想法也是不能完全从自己的思考角度出发,更不能轻易评价。为此,拥有同理心是多么可贵的能力。

从故事中反思,发自内心深处的提问:“一百条裙子给三个女孩带去了什么?”

它让佩琪这样一位高高在上的公主学会了知错就改的欣赏者……

它让玛蒂埃从无能为力的旁观者互作了打抱不平的反思者……

它让旺达从沉默寡言的被嘲笑者变成了宽容、有创造力的强大内心者……

文本分析是理解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授课时从引导学习者通过剖析主人翁的行为、对话和心里独白,解读他们的意图和性格特点。比如,旺达在面对嘲笑时选择沉默,这背后反映出她的坚韧和对梦想的坚持;而玛蒂埃在故事后期的转变则展现了她的成长和对友情的重新认识。通过分析这些细节,学生将理解人物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如何在故事中塑造主题。

书写表达也是帮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发布学习任务,让学习者以第一人称代入“旺达”的视角,书写内心独白,或者撰写一个旺达与佩琪或玛蒂埃触及心灵对话的短篇故事。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课堂讨论和分享环节是促进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通过结合故事内容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探索,三年级学生将在《一百条裙子》的阅读过程中,不仅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会在情感、道德和人格成长方面得到显著发展。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自我,更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助力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和品德情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牢固的底子。

四、交流分享,展示作品

(一)“人之初,性本善。”

一百条裙子的诞生,那一条条令人炫目的颜色和极度华丽的设计的裙子的呈现,挂起的不仅是一条条的裙子,更是旺达那多姿多彩的梦想,是旺达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旺达善良明亮的心灵。

一百条裙子的诞生,让高高在上的佩琪有了重新审视别人的角度,从新定位自己和同伴的认知。让自己从原来的行为了感到愧疚,并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这世界上,人无完人,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而能够感同身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更是一种道德境界。

一百条裙子的诞生,形成一种有力量的鼓舞,足以改变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和选择。它让玛蒂埃在纠结的反思中,有了勇于发声的勇气,深刻理解到沉默与旁观同样能纵容和伤害别人。最后,做出“再也不做旁观者了”的重要决定。

(二)拥有“梦想和创造力”的人,即使深陷泥潭也能一跃而起……

一百条裙子,是旺达对未来美好期待的向往和表达。因为拥有梦想,她从沉默寡言、自卑的个性,不被“看见”的角落,到赢得“全班爆出热烈的掌声”,赢得“男孩子们放肆在地板上跺脚”和“尖锐的口哨”等兴奋的欢呼声。一个居住在波金斯山(人人嫌弃的地方)“波兰佬”,长期忍受被人冷落甚至恶作剧的孩子,却依然热爱生活,却依然坚持创造,保持善良明亮、宽容之心,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啊!

苦难可能会击溃一个人,也可能会激励一个人。《一百条裙子》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旺达,更让我们了解到拥有“梦想和创造力”的人,即使深陷泥潭也能一跃而起,她将超越贫穷和身份,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我是小小设计师——创造裙子

拥有一百条裙子,意味着: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书写未来的能力、拥有善良之心明亮的时刻、拥有理解和宽恕之心。

艺术和文学都是来源于生活。文学属于语言文化的艺术,艺术则在坚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形式表达其中的理解和感受。

《一百条裙子》的共读到这里,孩子们感受到其中的力量,说出“这是一本关于梦想与成长的故事”……这一百条裙子,早就跨越新旧美丑的固有概念,成为读者心中的执着追求。

穿越整本书,穿越《一百条裙子》,孩子们纷纷化身“小小服装设计师”,他们亲自设计裙子,亲自制作裙子。孩子们基于生活的点滴作为创作灵感,赋予那独一无二的裙子一种力量,那或许是一种期待、一种向往或者一种祝愿……而他们相信,这种美好的信念足以让“穿”上裙子的人拥有书写美好未来的能力;坚信一个人的力量足以改变另一个人,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以《骆驼祥子》为例

2.《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余党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