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电机异常振动的诊断及处理分析
王鹏
淮南电力检修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淮南 232089
摘要:电厂电机异常振动是影响机组安全运行的关键问题,其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振动超标不仅加速设备磨损,还可能引发连锁故障,威胁电厂稳定供电。通过系统化的诊断分析,准确识别振动源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对保障发电设备长周期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下对电厂电机异常振动的诊断及处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厂电机;异常振动;诊断及处理;分析
引言
随着电厂机组容量增大和运行工况复杂化,电机振动问题日益突出。振动特征与多因素密切相关,需结合频谱分析和状态监测技术进行综合判断。建立科学的振动诊断体系,能够实现故障早期预警,为设备维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1电厂电机振动原理
电厂电机振动是机械系统与电磁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复杂动态现象,其本质是能量在旋转部件中的不平衡传递与释放。机械振动主要源于转子质量不平衡产生的离心力,当转子质心与旋转中心存在偏差时,每转一周即形成周期性激振力,其频率与转速严格同步。轴承系统缺陷引发的振动具有明显特征频率,滚动轴承故障通常在(0.4-0.5)×转速频率处出现谐波,滑动轴承油膜涡动则表现为(0.42-0.48)×转速频率的亚同步振动。电磁振动由气隙磁场不对称导致,定转子磁路不平衡会产生2倍电源频率的振动分量,绕组故障则可能激发特定阶次的电磁力波。结构共振是当激振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出现的振幅放大现象,需通过模态分析识别临界转速区。轴系对中不良会产生轴向和径向耦合振动,联轴器偏移导致的振动往往包含转速的1×、2×甚至3×谐波成分。基础松动引发的振动具有宽频带特征,振动幅值随负荷变化明显。这些振动机理相互耦合,需要通过频谱分析、相位测量和轴心轨迹分析等综合手段进行准确辨识。
2电厂电机异常振动诊断方法
2.1传统振动检测技术
传统振动检测技术是电厂电机故障诊断的基础手段,主要依靠振动传感器采集时域和频域信号进行分析。便携式振动检测仪可测量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参数,通过频谱分析识别特征频率成分。相位测量技术用于判断不平衡力的方位,轴心轨迹分析可直观显示转子运动状态。敲击测试法通过激励响应判断结构固有频率,避免运行中发生共振。现场动平衡校正采用影响系数法,通过试重调整逐步消除质量不平衡。油样分析技术可检测轴承磨损颗粒,提前发现潜在故障。这些方法虽然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但具有可靠性高、适用性广的特点,特别适合现场快速诊断。传统技术的有效运用需要建立完整的设备振动档案,包括历史数据记录和典型故障特征库,为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2.2新兴智能诊断手段
智能诊断技术为电机振动分析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深度学习算法可自动提取振动信号特征,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故障模式。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电机虚拟模型,实时仿真预测振动发展趋势。云平台实现多机组数据汇聚,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潜在关联规律。无线传感网络摆脱了布线限制,实现旋转部件关键位置的全覆盖监测。声发射技术捕捉结构微观变形产生的应力波,比传统振动检测更早发现裂纹等缺陷。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温度场分布辅助判断电气故障引起的异常振动。这些智能手段突破了传统诊断的局限性,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警"的转变,但需要与设备实际运行工况紧密结合,避免出现误判。
2.3多参数融合诊断模式
多参数融合诊断通过综合各类信息提高判断准确性。振动信号与电流特征联合分析,可区分机械与电气故障源。将振动数据与工艺参数关联,识别负荷变化对振动的影响规律。三维可视化技术整合振动、温度和噪声等多维数据,直观展示故障特征。专家系统集成各类诊断规则,通过推理引擎给出处理建议。状态评估模型考虑设备老化因素,动态调整诊断阈值。故障树分析方法追溯振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建立完整的因果链条。这种融合模式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处理流程,开发专用的分析软件平台,实现各类信息的有效整合与交互验证,显著提升诊断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3电厂电机异常振动处理策略制定
3.1应急处理临时措施
当电厂电机出现异常振动时,必须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机制实施应急处置。运行人员应迅速将机组切换至手动控制模式,按照预定规程逐步降低负荷至安全区间,同时密切监测振动幅值的变化梯度。对于可定位的局部松动部件,采用高强度螺栓配合防松垫片进行临时紧固,必要时在振动传递路径上加装阻尼减震器。轴承系统出现异常温升时,立即启动备用润滑装置补充清洁润滑油,调整油压至设计范围中值。在电机关键部位加装便携式振动监测仪,将采样间隔缩短至常规检测的1/3频率,同步记录三相电流波形变化。现场设置双层警戒隔离带,对可能受振动影响的相邻设备采取防护性固定措施。启动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设备、电气、自控专业组成联合处置小组,通过专用通讯频道保持实时信息互通。所有临时措施实施后需形成处置日志,详细记录振动特征演变过程及采取的各项对策效果。需特别强调的是,应急处理的核心目标是控制事态发展,必须同步启动根本原因调查程序,在采取临时措施后的首个检修窗口立即安排全面检查。
3.2维修改造具体方案
在机械系统方面,转子动平衡校正应根据设备特点选择合适工艺,对于低速重载转子采用低速动平衡法,高速精密转子则需实施高速动平衡。轴承更换作业需综合考虑负荷特性、转速范围和工作温度,选用适当游隙和精度等级的轴承产品。基础处理工程要彻底清除原有松动灌浆层,采用微膨胀特种水泥进行整体二次灌浆,确保基础与底座完全接触。轴系对中作业需在冷态条件下预留合理的热膨胀补偿值,使用激光对中仪确保各联轴器对中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结构改造方面,对于刚度不足的支撑框架应增设加强筋板,必要时可更换更高强度的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检修需全面检测绕组绝缘状况,通过直流电阻测试和匝间耐压试验确保三相绕组参数对称。磁路调整要重点检查定转子气隙均匀性,修正可能存在的偏心问题。所有维修改造完成后,必须按照规程进行连续试运行考核,期间要重点监测振动特征变化趋势。
3.3预防机制构建要点
长效预防机制是控制振动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设备振动台账,记录全生命周期内的监测数据和维修记录。制定分级预警标准,设置注意、异常和危险三级阈值。推行预测性维护制度,基于振动趋势安排检修计划。完善巡检规程,将振动检测纳入日常点检必检项目。开展人员专项培训,提升振动分析处理能力。优化备件管理策略,关键部件保持合理库存。设计阶段考虑振动控制要求,设备选型避开临界转速区。构建厂级振动监测网络,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和专家远程诊断。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管理层高度重视,建立跨部门的振动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分析会议,持续改进防控措施。
结束语
电厂电机振动治理需要融合机理分析与智能诊断技术,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检修策略和预防性维护措施,可显著降低振动故障发生率。未来应进一步开发在线监测与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振动管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为电厂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汪东玉.基于二次分解的水泵电机轴承异常振动故障诊断方法[J].水利技术监督,2025,(02):282-286.
[2]赵立本,姜东友,张新涛,等.可逆轧机主电机的振动分析和抑制研究[J].电机技术,2024,(01):44-47.
[3]李鹏,刘烨.电机定子电磁振动异常故障的诊断与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2,(01):204-205.
[4]李悦.电厂电机异常振动的诊断及处理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21,(20):183.
[5]戴其兵.某燃气轮机电厂机组异常振动分析诊断与处理[J].热力透平,2021,45(02):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