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作者

李姗

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第二中学 河北省衡水市053900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初中地理教学开辟了新视野,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地理知识与多领域内容有机融合。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复杂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思维方法,既深化了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又培养了系统性思维能力。在议题中,跨学科视角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认知框架和解决方案。基于此,以下对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引言

当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要求教育超越单一学科界限,跨学科主题学习正回应了这一需求。地理学科特有的空间性和综合性,使其成为连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想纽带。通过主题项目,学生不仅掌握地理技能,更在历史、科学、艺术的交叉点上发展出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当立足学科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若干基本原则。跨学科整合必须坚持地理学科的主体地位,确保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受削弱,其他学科内容应作为深化理解的辅助工具而非替代主体。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衔接的主题,避免因过度追求跨学科而导致内容碎片化或难度失衡。真实性原则要求主题来源于现实问题,如"校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这类可操作的项目,使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践价值。系统性原则强调知识结构的有机整合,不是简单拼凑多学科知识点,而是建立概念间的实质性联系,如在研究"传统村落保护"时自然融合建筑学、历史学与人文地理的视角。评价机制需体现过程性与多元性,既关注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考察学生运用多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平衡至关重要,教师负责搭建跨学科框架并提供资源支持,学生则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这些原则共同保障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能拓展地理教学的广度,又能保持学科教学的深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定位

(一)深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催化剂

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多维支撑平台。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通过整合历史资料分析某区域发展变迁,学生能够建立时空关联的立体认知框架。针对综合思维训练,在"城市规划"主题中融入经济学成本效益分析和美学设计原则,促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则受益于跨学科项目对实地考察、数据采集等环节的强化,如结合生物学方法开展生态系统调研。这种人地协调观的培育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视角,而是通过生态学、社会学等多维透镜,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平面走向立体,从理论认知升华为实践智慧。

(二)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融合载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创造了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应。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学生需要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海量资料,如统计年鉴、气象数据、文史档案等,锻炼了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在学科交叉处得到激发,当用物理原理解释地貌形成,或用数学建模预测人口流动时,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定式。团队协作能力在跨学科小组中得到充分锻炼,不同专长成员间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意火花。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跨学科成果展示获得提升,学生要学会用通俗语言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听众阐释专业内容。

(三)推动教学方式变革的创新引擎

跨学科主题学习引领地理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教学空间上,打破教室界限,将学习场景延伸至实验室、博物馆、社区等多元场所。在时间安排上,采用弹性课时制,适应跨学科项目所需的连续探究过程。师生关系重构为学习共同体,教师角色转变为项目设计师和资源协调者。课程资源建设突破教材限制,开发包含多学科素材的项目手册和学习工具包。评价方式从单一纸笔测试转向多元表现性评估,注重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综合表现。这种变革使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从分科割裂走向综合融通,为培养适应未来复杂挑战的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三、初中地理教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课外实践中跨学科项目的组织方式

课外跨学科项目需建立科学的实施框架。项目选题强调"在地化",如围绕本地河流污染问题,设计融合化学水质检测、生物多样性调查、历史沿革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组建"异质导师团队",联合地理、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共同指导,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实施过程采用"模块化推进",将大项目分解为水质采样(自然科学模块)、居民访谈(社会科学模块)、治理方案设计(工程艺术模块)等阶段性任务。资源保障方面建立"校社联动"机制,与环保局、博物馆等机构合作获取专业支持。安全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学科教师与安全员共同带队外出考察。成果转化注重实际价值,将优秀方案提交给相关部门参考,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跨学科主题设计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系统化实施载体。课程设计采用"主题轴心式"架构,以"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大概念统领课程内容,有机串联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编排遵循"螺旋上升"原则,七年级侧重自然地理与生物、物理的交叉,八年级加强人文地理与历史、政治的融合,九年级聚焦区域发展与经济、技术的关联。教材呈现创新采用"多模态文本",在传统地理知识板块旁设置"化学视角""数学工具""艺术表达"等侧边栏,直观展示学科联系。课时安排实行"弹性模块",将原本割裂的学科课时重组为2-3节连排的跨学科探究课。评价体系设计强调"多元证据收集",既包含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测评,也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跨学科思维表现。资源配套开发"教师指导手册",提供各主题的学科关联图谱和典型课例,降低教师实施难度。

(三)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构建路径

有效实施跨学科教学需要建立全方位的教师支持体系。教研机制上组建"跨学科协作组",定期开展联合备课,通过"同课异构"比较地理单科教学与跨学科教学的差异与衔接。培训内容聚焦"学科边界知识",帮助地理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概念和思维方法,如基本的化学方程式解读或历史分期框架。建立"案例资源库",收集整理成功的跨学科教学实录,按照"自然地理类""人文地理类"等主题分类呈现。实施"师徒结对制",为初任教师配备有跨学科经验的导师,通过课堂观察、教案共研等方式进行指导。专业发展评价增设"跨学科教学能力"维度,将教师在协作备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跨学科教学研讨会,分享不同学校在地理跨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做法。这种支持体系既提升教师个体的跨学科素养,又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共生,为持续深化跨学科教学改革提供人力保障。

结束语

跨学科主题学习重构了地理教育的价值维度,使知识传授升华为能力培养。当学生用多元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环境变迁等现实议题时,地理教育真正实现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核心使命。这种教学模式为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孟娇.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4.

[2]都丽娜.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4.

[3]孙理想.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华夏教师,2023,(29):81-83.

[4]陈敏.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3.

[5]葛晓英.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行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