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冰晶转瞬

作者

赵佳合 肖美卉 陈启旺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吉林长春​130052

基金项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冰晶转瞬—新型冷凝水智能装置”(项目编号:202410204080)

摘要:随着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开发高效利用空气中水分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传统冷凝水收集装置效率低、能耗高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温控与仿生结构的新型装置。该装置通过优化冷凝表面微观结构,模仿自然界中高效集水生物的表面特性,显著提升了冷凝效率;采用自适应温控系统,能够根据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工作参数,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在实际测试中,该装置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均能持续产出可用淡水。通过对多个实际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该装置在城市建筑、农业大棚等领域的实用价值。研究结果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关键词:冷凝水;智能装置;仿生结构;温控系统;水资源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传统水源开发方式受地理条件限制明显。近年来,大气水收集技术因其不受地域限制的特性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冷凝装置普遍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的缺陷。以农业大棚为例,传统金属冷凝管在夜间虽能收集露水,但日间高温会导致水分蒸发损失,整体效率不足30%。广州恒星集团开发的冰晶冷却装置虽通过季节性模式切换提升了能效,却难以适应实时环境变化。

本研究旨在突破当前技术瓶颈,通过仿生学与智能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新型集水装置。在结构层面,模仿沙漠甲虫背部凹凸结构设计冷凝表面,将有效集水面积扩大近一倍;在控制方面,借鉴智能水蒸气蒸馏仪的动态调节原理,构建温湿度自适应系统。这种双重创新使装置能在昼夜温差大、湿度波动显著的环境中保持稳定产出,相比传统设备节水效率提升40%以上。

技术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市建筑可整合于空调系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干旱地区农业设施能建立自给型微水循环;应急救灾时可快速部署提供安全饮水。实验室测试表明,优化后的冷凝表面在相对湿度60%环境下,单位面积集水量已达到自然冷凝的2.3倍。这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后续开发更低能耗的分布式集水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冷凝水智能装置的设计原理

2.1 冷凝水生成与收集机制

新型冷凝水智能装置的核心在于冷凝水生成与收集机制的设计,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原理,通过模拟高效集水生物的表面特性并结合智能温控技术实现优化。装置工作时,首先利用经过特殊处理的冷凝表面,其微观结构模仿沙漠甲虫背部的亲疏水交替分布特征。这种仿生结构能够显著增大有效集水面积,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子更容易在表面附着并聚集成水滴。

当环境空气流经冷凝表面时,装置内部的智能温控系统会根据实时监测的温湿度数据自动调节工作参数。在温度控制方面,装置采用相变材料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冷凝效率,又避免了传统机械制冷的高能耗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广州恒星集团开发的季节性模式切换装置相比,本装置的温控系统能够实现连续动态调节,确保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都能维持最佳的冷凝温度。

在水分收集环节,装置采用了梯度表面能设计,使凝结的水滴能够快速定向移动至集水槽。这种设计借鉴了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但与自然结构不同的是,装置表面通过微米级沟槽结构实现了对水滴移动路径的精确控制。收集到的水分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即可储存或直接使用,整个过程无需额外能量输入。

与传统冷凝装置相比,本设计在三个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一是冷凝效率的提高,通过优化表面结构使单位时间内的集水量显著增加;二是能耗的降低,智能温控系统仅在必要时启动,避免了持续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三是适应性的增强,装置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工作状态,确保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这些改进使得该装置特别适合于水资源匮乏但空气中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区使用。

2.2 智能控制系统的架构与功能

智能控制系统是本装置实现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模块,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由传感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传感层配备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和表面状态监测器,实时采集环境参数与冷凝面工作数据;控制层搭载嵌入式微处理器,通过预设算法处理传感数据并生成调节指令;执行层则包括半导体制冷模块、通风调节装置和水流控制单元,共同完成装置的动态调控。

系统核心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环境自适应能力,通过持续监测外部温湿度变化,系统能自动调整制冷功率和通风强度,确保冷凝表面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例如当环境湿度突增时,控制系统会立即增强制冷强度以提高集水效率。其次是能耗优化功能,借鉴智能水蒸气蒸馏仪的功率调节技术,系统会根据实际需求分级启动执行单元,避免能源浪费。测试表明相比传统持续制冷模式,该策略可显著降低电力消耗。

系统还具备故障自诊断与安全保护机制。当检测到冷凝面结霜、集水槽满溢等异常情况时,会立即启动相应预案:或调整工作模式,或发出维护警报。这种设计大幅提升了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控制指令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传输,操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远程监控设备状态,实现智能化的运维管理。

与广州恒星集团开发的季节性模式切换装置相比,本系统最大的创新在于实现了毫秒级响应和连续调节。系统每10秒完成一次全参数扫描,控制指令延迟不超过0.5秒,确保装置能快速适应骤雨、强风等突发天气变化。这种实时调控能力使装置在昼夜温差大、湿度波动剧烈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输出,为农业大棚、野外作业等应用场景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各功能单元可独立升级维护,为后续集成太阳能供电、物联网管理等扩展功能预留了接口。

、四、结论、

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仿生结构和智能温控的新型冷凝水收集装置,通过实验测试和实际应用验证了其高效性和可靠性。装置采用模仿沙漠甲虫背部的特殊表面设计,显著提升了冷凝效率;配备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自动调节工作参数,实现能源消耗的优化。在实际测试中,该装置在城市建筑、农业灌溉和应急供水等多个场景都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赵俊羽,曝气系统冷凝水智能排放技术.浙江省,台州黄岩北控水务污水净化有限公司,2022-12-08.

[2]潘丽,刘国伟.智能煤气排水器的应用与煤气排水系统的优化[J].山西冶金,2022,45(06):127-128+133.DOI:10.16525/j.cnki.cn14-1167/tf.2022.06.051.

[3]杨锋,王建军,任刚,等.常减压装置塔顶工艺防腐智能加注系统应用总结[J].炼油技术与工程,2022,52(08):46-49.

[4]赵丽丽,闫永昌.基于STM32温室大棚冷凝水回收利用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2,(11):117-120.DOI:10.20109/j.cnki.etse.2022.11.029.

[5]俞立轶.蒸汽冷凝水技术新进展及应用[J].中华纸业,2021,42(0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