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何俊瑶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 中外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工程应用能力。假期作为集中实践的重要时段,为学生接触实际工程、锻炼专业技能提供了宝贵机会。然而,当前该专业大学生假期实践存在诸多问题: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度低,多集中于简单的设备参观或资料整理;实践平台资源匮乏,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指导与过程管理,实践效果难以保障。这些问题导致假期实践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缓慢。因此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深入分析假期实践现状,提出系统化的提升策略,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假期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实践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
实践内容陈旧单一,难以适应电气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传统假期实践多集中于变压器、电机等传统设备的认知,对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变流器等前沿技术涉及较少;实践形式以被动观察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如在变电站参观中仅能远距离观看设备,无法参与调试、运维等实际工作。这种 “走马观花” 式的实践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电力系统运行原理、电气控制逻辑等核心知识,导致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脱节。
(二)实践评价与管理机制不完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假期实践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学校对实践过程的监控不足,学生多通过提交实践报告完成考核,难以核实实践真实性与参与深度;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单一,侧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表现,未将实践中的技能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等纳入评价维度。此外,专业教师参与度低,企业导师指导缺位,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答,严重影响实践质量。
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对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其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践只是走过场,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没有太大帮助。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敷衍了事,不能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实践内容与预期不符,一些学生在实践前对实习单位和实践内容了解不够充分,进入实习单位后发现实践内容与自己的预期相差较大,工作枯燥乏味,缺乏挑战性,从而导致实践积极性受挫。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假期实践能力提升路径构建
(一)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内容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 “基础认知 — 技能训练 — 综合应用” 的三级实践内容体系。大二寒假侧重基础认知实践,安排变电站、电气设备生产车间参观,结合《电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内容,设计设备结构认知、工作原理记录等任务,建立对电力系统的初步认知;大二暑假开展技能训练实践,围绕《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设置 PLC编程调试、低压电器组装等实操项目,可通过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与企业联合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大三假期聚焦综合应用实践,结合《电力系统分析》《新能源发电技术》等专业课程,安排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如协助完成光伏电站运维、电气控制系统升级等工作,培养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二)搭建多元协同的实践平台矩阵
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构建 “校内实训基地 + 企业实践基地 + 科研项目平台”的多元实践平台。在校内依托电气工程实验中心,利用假期开放电力系统仿真、继电保护测试等专业实验室,配备 PLC 实训台、电机拖动实验装置等设备,满足学生基础技能训练需求;与电力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选择变电站、电气设备制造企业、新能源发电公司等作为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企业在假期实践中的指导责任与资源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利用假期时间协助完成数据采集、实验装置调试等工作,如参与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研发、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等项目,提升科研实践能力。
(三)完善全过程实践管理机制
建立 “前期规划 — 中期指导 — 后期评价” 的闭环管理机制。实践前,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年级和课程进度制定详细实践大纲,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如针对大三学生制定 “光伏电站实践任务清单”,包含设备巡检流程、数据记录规范、故障分析要求等具体内容;实践中,实行 “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指导与进度跟踪,企业导师负责现场实操指导,通过定期线上汇报、每周技术例会等方式掌握实践动态;实践后,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实践报告、企业鉴定、技能考核等维度综合评分,重点考察学生的设备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文档撰写能力,评价结果纳入专业实践学分体系。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假期实践效果保障措施
(一)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签订明确的假期实践合作协议,将企业参与实践指导的情况纳入合作评价体系。企业需根据自身技术优势设计实践项目,如电力设备企业可设置 “开关柜装配与调试” 实践模块,新能源企业可开设 “风电控制系统操作” 培训课程;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人才输送,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定期召开校企座谈会,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动态调整实践内容,确保实践项目与最新技术接轨,如增加智能巡检机器人、数字孪生变电站等新技术相关的实践内容。
(二)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实践指导团队,定期开展指导能力培训。对校内教师进行工程实践现场实操能力培训,安排教师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电力系统最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工程流程;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讲座和实践指导,如针对假期实践开设 “电网企业常见故障分析” “供电公司经营生产常见问题”专题培训。建立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将实践指导工作量纳入考核体系,提高教师参与假期实践指导的积极性。
(三)推动实践资源数字化建设
开发电气工程专业假期实践数字化平台,整合实践大纲、设备手册、操作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线上预习资料;建立虚拟仿真实践模块,利用 VR 技术模拟变电站倒闸操作、高压设备检修等高危或高成本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搭建实践交流社区,方便学生分享实践心得、提问解惑,形成线上学习共同体。通过数字化资源建设,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假期实践的可及性与安全性。
结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假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体系、平台建设、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通过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内容体系,能有效衔接不同学习阶段的能力需求;搭建多元协同的实践平台,可拓宽学生实践渠道;完善全过程管理机制,能保障实践质量与效果。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实践内容,如增加储能技术、智能微电网等新兴领域的实践项目;探索 “假期实践 + 创新创业” 融合模式,鼓励学生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创新课题。通过持续优化假期实践体系,切实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力雯 , 刘团结 , 王方略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J]. 华东科技 , 2025, (04): 116-118.
[2] 时国平 , 钱叶册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 [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25 (03): 83-86.
[3] 闻枫, 姚凯, 江岩, 蒋雪峰, 罗李子, 李磊. 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助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 [J]. 中国电力教育 , 2024, (06): 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