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动化机械手电气系统能效提升方法探究

作者

井新宇 王雪娇 康健

沈阳斯沃电器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智能制造高度集成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机械手作为典型的柔性执行装备,其电气系统的能效水平直接制约着整机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本文围绕电气结构构成与运行机制,精准剖析当前系统内能量流失的微观机制,明确指出其能效低下主要源于功率调度滞后、负载匹配失衡以及能量回馈环节缺失等结构性障碍。为突破这一瓶颈,本文提出三条具有高度差异化的能效优化路径,分别是电气拓扑结构的耦合重构、任务导向的动态功率分配机制,以及余能回收系统的响应时序重塑。每一策略均以系统性工程逻辑为支撑,具备可落地性和可演进性,为构建高响应性、低功耗的智能电气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手;电气系统;能效提升

引言:

机械手作为一种自动操作装置,能够通过模仿人体手臂的行为,对特定物质加以抓取,进而避免繁重的人力劳动。从机械手的发展来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电气自动化将成为机械手的主流发展方向。在我国,针对机械手电气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十分普遍,且主要是通过程序控制的方式,加强机械手电气自动化程度。伴随机械手系统功能复杂度提升,其电气系统的能耗水平亦同步上升,直接影响整体运行效率与设备维护成本。近年来,碳达峰与碳中和政策背景推动企业加快节能降耗进程,但机械手系统在高频工作场景下频繁出现能耗偏高、热损失大、资源回馈能力薄弱等问题,暴露出其电气结构设计与控制逻辑在应对复杂工况下的适应性不足。

一、自动化机械手电气系统结构及能效问题分析

1. 电气系统组成及工作特性

自动化机械手的电气系统通常由控制单元、驱动模块、传感器接口及供配电组件构成,四者之间构建起高度集成的信息流与能量流通道。其中,控制单元负责指令解析与信号分发,驱动模块直接关联执行机构的能耗响应,传感器则承担状态监测与反馈闭环,电源系统保障持续供能与电压稳定。该类系统在长周期、高频率的运行环境中表现出高度实时性和重复性,其工作状态常处于负载扰动与能量转换频繁交替的动态平衡中,导致系统能耗非线性增长,尤其在启动、加减速、停机切换等瞬态阶段,电流峰值显著抬升,热耗损加剧。若各子系统协调性不足,势必增加不必要的能耗负担,削弱运行效率。

2. 当前能效问题成因解析

能效瓶颈多源于电气结构与工况适配的不协调。部分机械手型号采用固定输出参数,未随实际载荷调整驱动策略,致使低负载状态下仍维持高功率输出,电能利用率偏低。控制算法设计多为静态逻辑,无法及时响应负载变化或工艺节拍浮动,造成能量供应滞后或冗余,形成结构性浪费。当前能量回馈机制普遍存在集成度低、功率回收路径单一、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削弱了机械手在减速、刹车等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回收效率。同时系统散热设计滞后,热管理策略不合理,热能排放无法转化为可用功,对电气元件性能亦构成潜在损伤,间接导致能效衰退。因此构建负载自适应控制逻辑、提升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与完善系统散热结构,已成为制约机械手电气系统能效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环节。

二、电气自动化机械手系统能效提升的关键路径

1. 电气拓扑结构的耦合优化设计

在传统架构中,自动化机械手的电气系统普遍采用集中式供电及统一控制方式,结构僵化且缺乏动态调整能力。这一模式在多工位协同、节拍高速变换的场景下极易引发供能迟滞或过载冗余,进而导致能耗攀升。因此应以功能解耦为基础,重构电气拓扑结构,使之具备任务驱动下的局部自洽特征。具体策略包括:构建区域化电源分布系统,在高负载部位引入独立供电单元,并设置冗余容差节点以缓解负载波动所致的能量失衡;实施双总线协调机制,实现主控单元与分布式控制节点之间的并行通讯,避免命令拥塞与资源抢占;针对执行器单元,结合电气负载模型设计动态响应缓冲模块,减少供电系统因负载突变而产生的回流电压扰动。同时应在拓扑层中嵌入高频采样点,实时监测局部功耗分布,辅助识别能效低下区域,从而为拓扑重构提供数据支撑。系统拓扑的重组不能脱离运行任务和工艺流程的耦合性考量,必须在保障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的前提下,推动电气结构向柔性化、模块化演进,最终实现能耗路径的最小化调配。

2. 任务驱动下的功率调控策略自适应重构

自动化机械手在实际工况中,其运动轨迹、作业周期与负载状态高度耦合。若控制策略未能精准匹配具体任务状态,则极易出现功率供给与实际需求错配的问题,形成非效能输出。在此基础上,应引入任务驱动的功率调控策略,其核心机制为:构建基于任务语义解构的负载预测模型,以作业顺序、周期时间、负载重量等为关键因子,动态规划各模块功率分配曲线;联动电源驱动器与控制核心之间的实时数据通道,使供能行为具备前馈调节能力,规避“突发负载—被动补偿”机制的低效响应;融合事件触发式休眠机制,在待机或空行程状态下自动切换至极低功耗运行模式,有效压缩无效能量消耗。考虑不同作业环境对机械手姿态控制精度的差异性需求,可引入模糊逻辑或遗传算法优化控制器参数,实现在性能约束条件下的功率曲线最优解寻优。通过构建跨层次功率调控矩阵,实现从任务特性识别、到能量调节逻辑、再到电源响应路径的全链路闭环控制,全面提升系统能效指数。

3. 余能回收系统的集成重塑与响应时序优化

当前多数电气系统在执行机构减速、停机、反向运行等过程中,存在大量动能转换为热能后直接损耗的现象,未能实现电能的有效回馈与再利用。解决该问题需从两方面展开优化:重塑能量回收通路,将传统的单向驱动结构升级为双向能流配置;选用具备回馈能力的伺服驱动器,并结合电容储能装置或锂电集成单元,实现局部电能就地循环。重构能量回收的响应时序策略,采用基于预测模型的“提前响应—分段调度”机制,提升回馈过程的同步性与时效性,避免由于时序延迟而导致的回馈失效。还应辅以热能提取与转化模块,收集关键部件运行过程中的热辐射并转换为辅助能源,如低压直流供能端口,拓宽回收能量的利用维度。该路径的实质在于将耗能点转化为潜在供能节点,打破传统“供—耗—散”单线流程,推动电气系统进入“供—用—回—补”闭环能量体系。在系统集成设计中,还需充分考虑回收模块与原控制逻辑之间的兼容性,确保其在高频切换场景下不引发控制冲突或响应迟滞,从而保障整机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三、结语

本文围绕自动化机械手电气系统的能效提升问题,提出并系统性论证了三项关键技术路径。在电气拓扑层面,提出基于耦合结构重构的模块化布设方案,解决了集中供电所导致的负载错配与能量冗余;在功率调节维度,设计了具备前馈能力的任务导向型能量调配机制,实现功率输出的动态自适应;在能量回收方面,构建双向能流架构与预测型响应机制,有效挖掘系统运行中的余能利用潜力。上述策略具备较强的工程可实施性与平台化迁移能力,为后续高性能自动化装备的节能设计奠定基础。只是当前研究仍面临多个技术瓶颈待解,例如复杂工况下的调度鲁棒性、控制算法与硬件接口间的高适配集成等。未来可进一步引入数字孪生建模与强化学习优化技术,实现电气系统状态的全周期感知与深度调节,并推动能效提升从局部优化向系统协同演进。同时在标准体系尚不完备的背景下,加强行业能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也将是构建统一能效提升平台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骅森.基于PLC控制的机械手自动化系统设计[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3):90-91.

[2]张磊.基于PI控制策略的生产线搬运机械手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机械与电子,2022,40(5):48-51.

[3]傅桂林.PLC技术在机械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36(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