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传承视角下墙绘品牌的打造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
雷熠 胡迪 康苗苗 杨婧熙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墙绘品牌的打造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项目编号:KY20240032)。
摘要:
本文从文化传承视角出发,聚焦重庆地区乡村振兴实践,浅析墙绘品牌打造对地域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重价值。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团队在荣昌区安富镇的实践为核心案例,结合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揭示墙绘品牌在文化景观塑造、文旅融合发展及社区凝聚力提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墙绘通过视觉符号转化与空间叙事重构,有效激活非遗文化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认同建构。研究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艺术赋能”的实践路径,助力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文化传承;墙绘;乡村振兴;荣昌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ongq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analyzes the dual value of wall painting brand building for reg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Taking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team from the School of Fine Arts of Chongqing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in Anfu Town, Rongchang District during the summer of 2024 as the core case, combined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role mechanism of wall painting brands in cultural landscape shaping,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cohesion enhancement.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wall painting effectively activat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promotes rur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visual symbo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practical path of "artistic empowermen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helping to achiev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Wall pain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ongchang pottery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文化传承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重庆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拥有巴渝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但部分乡村面临文化传承断层、文旅融合不足等问题。墙绘作为兼具艺术性与传播性的公共艺术形式,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重塑乡村文化景观的重要载体。
荣昌区安富镇作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千年陶都文化的沉淀,但其传统根本制陶技艺面临创新困境。2024年暑期,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三下乡”团队深入安富镇石燕子社区,通过视觉设计将制陶流程、陶器样品陶都文化转化为平面可视的文化符号。在此背景下,并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研究文化传承视角下墙绘品牌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目的
本文以重庆地区为样本,旨在:
(1)解析墙绘品牌如何通过文化元素提取与视觉转化,实现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
(2)探究墙绘品牌对乡村文旅融合、社区凝聚力的促进作用;
(3)结合高校实践案例,提出可复制的“文化+艺术+科技”乡村振兴路径。
二、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研究现状
1.墙绘在乡村文化传承中的研究进展
现有研究表明,墙绘通过视觉叙事重构乡村文化空间,在非遗传播、地域特色表达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例如,贵州苗寨墙绘通过图腾符号再现,使苗族文化传承度提升;在重庆石柱县黄水旅游度假区绘制了44幅不同主题内容的墙绘。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功能,对 “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认同” 的协同机制分析不足,且缺乏对高校参与乡村墙绘的模式总结。
2.重庆地区墙绘实践的典型案例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团队在荣昌安富镇的实践具有标杆意义。团队针对安富镇 核心资源,设计数幅墙绘手稿,结合荣昌传统陶器器型泡菜坛为主要设计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石燕子社区打造 “陶文化艺术走廊”。
3.现存问题
尽管实践成效显著,重庆乡村墙绘仍面临两大挑战:
(1)文化元素同质化:部分乡村盲目复制网红墙绘,如大量使用 “熊猫”“火锅” 等符号,忽视本地非遗。如:铜梁龙舞虽为重庆代表性非遗,但在墙绘中常被简化为单一的龙形图案,缺乏对其舞蹈动态叙事性表达,导致龙舞的文化象征意义流于表面;
(2)长效维护机制缺失:据重庆市住建委调研,2020年前建设的墙绘中,60%因缺乏维护出现褪色、剥落,导致文化传播效果衰减。
(二)研究趋势
1.跨学科融合深化
未来研究将整合美学学科方法,分析墙绘品牌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的融合路径。运用SWOT分析探讨“墙绘+非遗”的产业升级模式。
2.实证研究与技术赋能
结合互联网直播热潮,将匠人手工制作过程通过直播分享,打开荣昌陶器的熟知度,打通宣传途径。使陶文化体验从“静”转换为“动”。
3.社会参与与可持续发展
荣昌安富镇的实践证明,未来需构建“政府引导-高校支撑-村民主体”的长效机制,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传承视角下墙绘品牌打造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1.丰富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理论体系
墙绘品牌通过“视觉转译”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空间语言,补充了传统非遗保护(如博物馆展示、技艺传承)的空间维度,拓展了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的理论路径。
2.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理论创新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涂鸦街墙绘项目为例,墙绘直接带动当地文化旅游升温,墙绘尺寸全长1.25公里、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2024年数据显示,黄桷坪涂鸦街墙绘项目落地后该涂鸦街作为当地最具辨识度的文旅IP,每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增长。验证了“文化符号可视化—旅游流量转化—产业价值提升” 的传导机制,为文化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微观案例支撑。
3.强化地域特色与乡村发展关联理论
墙绘品牌的地域化表达强化了乡村的辨识度。研究表明,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墙绘品牌文化传播效率比通用型墙绘高,进一步论证了 “特色文化 — 空间塑造 — 品牌传播” 的地域发展逻辑。
(二)应用价值
1.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
重庆各区县实践显示,有主题鲜明的墙绘集聚区(如荣昌安富镇、永川黄瓜山)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 2.5 小时,消费金额提升 60%。
2.助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墙绘作为 “流动的非遗博物馆”,有效降低了文化传播门槛。在安富镇,85% 的受访村民表示通过参与墙绘创作,间接推动荣昌陶技艺传承人群增长 23%。
3.增强乡村社区凝聚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团队在安富镇组织的 “村民共绘” 活动中,这种村民参与式创作使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墙绘区域成为村民日常交流、节庆活动的新场所,重构了乡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
四、重庆地区墙绘品牌打造的现状分析
(一)墙绘品牌的类型与文化传承特点
1.巴渝传统文化传承型
以荣昌陶、夏布、涪陵榨菜等非遗为主题,如安富镇墙绘再现 “宋窑遗址”“陶工踩泥” 等历史场景,采用传统工笔画技法与现代丙烯材料结合,既保留文化原真性,又增强视觉冲击力。
2.现代创意诠释型
鹅岭二厂文创公园苗绣主题墙绘,选取了重庆非遗彭水苗绣文化作为核心元素,将苗绣纹样、色彩及图案等巧妙地融入墙绘之中,结合现代设计手法,整体以网络手游里的主题巨幅海岛长卷为创作灵感。符合山城重庆的赛博朋克风格,将传统苗绣文化与现代潮流城市文化相融合,体现了 “传统产业 + 现代设计” 的创新路径。
3.文旅融合型
大足区宝兴镇 “稻画乡村” 墙绘以彩色水稻田为背景,绘制农耕文化主题图案,与稻田民宿、亲子农场形成业态联动,实现 “景观吸引 — 体验消费 — 文化传播” 的闭环。
(二)文化传承分布特征
1.核心区域:渝西片区的集聚效应
荣昌、永川、璧山等渝西地区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与产业基础,墙绘项目密集,形成 “一镇一品” 格局。例如荣昌区安陶小镇、安北陶艺村等文旅打卡地,2023年前11个月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2.14亿元[1]。
2.薄弱区域:渝东北、渝东南山区的发展瓶颈
巫山、城口、彭水、酉阳等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受地理环境限制,墙绘项目较少,且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问题。例如,部分村寨在进行墙绘设计时,只是简单地将土家传统服饰图案进行放大复制到墙上,没有深入探究这些服饰图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种“符号堆砌”导致游客仅关注拍照打卡,未能理解土家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导致文化传播流于表面。
五、文化传承视角下墙绘品牌的核心作用机制
(一)文化符号的视觉转化与景观重构
1.非遗技艺的可视化表达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团队在安富镇墙绘中,结合荣昌传统陶器器型为主要设计载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这种“传统+创新”的呈现方式,使单一的陶器形状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游客理解度大大提升。
2.地域色彩的文化编码
通过采用黑色线性为基调,高级的、具有视觉长期性的单线性结构。色彩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理反应,不同颜色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暗示[2]。这种具有文化隐喻的配色方案,使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记忆度提升。
(二)文旅融合的催化剂:从景观到产业的转化
1.流量导入与消费转化
重庆美心红酒小镇,举办国际写生季、“清明去野”露营节、乡村马拉松、葡萄采摘节等全年文旅活动。今年春游季期间,当地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5%。周末期间,江景民宿入住率突破80%,当地村民通过售卖手工风筝、农家蜂蜜等特色商品,日均增收超500元,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3亿元[3]。
2.产业链延伸与价值增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团队为荣昌陶企业设计的 “墙绘元素酒瓶”,将安富镇墙绘中的陶窑图案融入包装。这种 “墙绘 IP + 企业产品开发” 模式,实现了文化符号从公共空间到商业载体的价值转化,为乡村特色产业赋能。
(三)社区认同的建构: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参与式创作是重构乡村文化主体关系、激活社区认同的关键路径。打破 “专业设计者 — 村民” 的二元结构。促使文化认同从 “外部赋予” 转向 “内生建构”。角色转换强化了村民对文化的主体意识,形成 “参与 — 理解 — 认同 — 自觉” 的闭环。
六、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1.文化挖掘深度不足
部分乡村在墙绘设计中存在 “符号堆砌” 现象,如简单拼接陶片、夏布图案,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历史典故,导致文化表达碎片化。
2. 技术与材料适配性问题
重庆多雨多雾的气候条件对墙绘材料提出更高要求。调研发现,2020 年前未使用耐候性涂料的墙绘,3 年内褪色率达 50%,严重影响视觉效果与文化传播。
(二)对策建议
1.推广 “技术 + 艺术” 融合创新
引入纳米耐候涂料(如立邦抗污外墙漆,耐候等级达 15 年)、3D 打印浮雕技术,提升墙绘耐久性;结合 AR/VR 技术开发互动墙绘,如扫描安富镇墙绘可观看陶窑烧制动画,增强文化体验的科技感。
2.构建 “墙绘 +” 产业生态
参考安富镇 “墙绘 + 研学 + 电商” 模式,开发 “墙绘导览 APP”;设立墙绘主题文创基金,扶持村民将墙绘元素转化为陶制摆件、布艺饰品等商品,形成 “文化展示 — 体验消费 — 收益反哺” 的可持续链条。
七、结论
本文以重庆地区为例,揭示了文化传承视角下墙绘品牌的三大核心价值:
1.作为文化载体,通过视觉转化实现非遗技艺的传承;
2.作为经济引擎,通过文旅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3.作为社会纽带,通过参与式创作增强社区文化认同。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在荣昌安富镇的实践证明,高校参与的 “设计赋能” 模式能够有效带动乡村文化资源,实现 “艺术介入 — 文化重构 — 乡村振兴/文化传承” 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报道:
新华社【好物件|荣昌:“非遗三宝”促业兴】(2023-12-28)https://www.cqcb.com/yunongpengyouquan/nongminyehua/haowujian/2023-12-28/5465685.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
刘书宜,色彩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澳门科技大学.2024-9-25
农民日报客户端【涪陵:春游经济激活山乡活力 农文体商融合绘就振兴春意图】(2025-03-03)https://nyncw.cq.gov.cn/ztzl_161/rdzt/xczx/gzdt_249775/whzx/202503/t20250303_14362204_wap.html?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
孙佳卉、徐婕,基于在地设计理念的重庆荣昌陶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08-15
史聪玲、普玲,重庆荣昌陶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今古文创,2023-03-21
张佳、龚芸,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下的非遗教育传承体系及其实施路径——以重庆荣昌陶为例,重庆广播电视大学,[J],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