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信模块的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研究
申小林
贵州电网有限公司责任公司遵义务川供电局 ,贵州 遵义564300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的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愈发复杂,其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人工巡检和定期维护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对高效、精准运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智能运维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关键手段。通信模块作为智能运维系统的核心组件,通过实现设备间的实时数据交互与远程监控,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深入研究基于通信模块的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对于推动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通信模块;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电力设备运维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复杂电网运行的需求,基于通信模块的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应运而生。这项策略通过运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为电力设备的运维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1电力通信网运维现状
当前我国电力通信网运维面临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网络异构性严重,采用光纤、载波、微波等多种通信方式混合组网,导致协议转换复杂、网管系统互操作性差,形成"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是配用电侧仍存在大量低速窄带通信设备,与主干网的光纤化程度形成技术断层;资源协同能力不足,缺乏统一的资源调度平台,光缆、通道、频谱等资源分散管理,跨区域业务开通需人工协调多套系统,时延敏感业务的通道保障能力薄弱;智能化运维滞后,90%以上的故障处置依赖人工经验,缺乏基于数字孪生的预测性维护手段,光缆中断等故障平均定位时间超过2小时,未能有效应用AI算法进行根因分析;安全防护体系碎片化,生产控制区与管理信息区边界防护策略不统一,加密认证机制在配电侧覆盖率不足35%,终端设备固件漏洞修复周期长达数月;标准体系不完善,智能电网新增业务缺乏对应的通信标准,现有QoS分级标准无法满足5G切片等新技术的应用需求,国际标准转化率不足60%。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通信网可靠性指标较发达国家仍有30%以上差距,成为制约电网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瓶颈。
2智能运维技术特点
2.1监测和诊断能力
智能运维技术依托高精度传感器网络构建全息感知体系,采用多物理量融合监测手段覆盖设备振动、温度、局部放电等关键参数。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检测算法可识别微秒级瞬态信号,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故障特征的关联分析。通过建立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形成从早期劣化识别到缺陷精准定位的闭环诊断链条,显著提升状态感知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2.2数据集成和处理
构建统一数据中台实现跨系统数据治理,运用流批一体计算框架处理SCADA、在线监测等异构数据源。采用时序数据库压缩存储高频采样数据,通过特征工程提取设备运行关键指标。结合联邦学习技术在数据不出域前提下完成多主体联合建模,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动态映射,为状态评价提供多维数据支撑。
2.3智能决策和控制
基于强化学习构建自适应优化策略库,实现设备运行参数动态调优与能效最优控制。采用博弈论方法协调多设备协同运行,通过数字孪生仿真验证控制策略可行性。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毫秒级故障判别与保护动作,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控制指令的防篡改追溯。建立知识自动化引擎将专家经验转化为可执行的决策规则,形成"感知-决策-执行"的自治闭环。
3智能运维策略实施建议
3.1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智能运维系统的实施对运维团队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传统的运维人员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单一设备维护,而现代化智能运维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建议构建"金字塔"式人才梯队,顶层配置精通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的研发专家,中层培养掌握数字孪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实施工程师,基层则需提升现有运维人员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新技术研讨会和实操演练,重点培养设备异常诊断、数据分析建模等核心技能。同时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将新技术掌握程度、创新解决方案贡献度等纳入考评指标,激发团队学习动力。建议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定向输送具备电力+IT双重背景的专业人才,逐步实现运维团队从"设备维护者"向"系统管理者"的转型升级。
3.2建立一体化运维体系
建立一体化运维体系需要从组织架构、技术平台和业务流程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在组织架构方面,建议成立跨部门的智能运维中心,整合原有分散在各专业的运维力量,形成统一指挥、专业协同的组织模式。技术平台建设应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具备弹性扩展能力的运维中台,集成设备管理、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核心功能模块。重点构建全域数据湖,实现设备台账、运行数据、检修记录等信息的标准化存储与关联分析。业务流程再造要突破专业壁垒,建立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开发移动化运维工具支持现场作业数字化。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将专家经验、典型案例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库,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知识模型。构建智能预警机制,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与风险预警。完善应急响应体系,制定不同等级故障的标准化处置预案,开展数字化应急演练。建立运维质量追溯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运维过程数据的真实可信。建议引入数字员工技术,开发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自动化装备,提升运维作业效率。定期开展体系成熟度评估,持续优化运维流程和资源配置。
3.3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需要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研发体系。建议设立由院士专家领衔的技术委员会,制定智能运维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短期突破重点和长期研究方向。重点布局新型传感技术研发,开发基于光纤声波、太赫兹成像等原理的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设备内部缺陷的非侵入式检测。加强边缘智能技术应用,在变电站部署具备本地决策能力的边缘计算节点,减少云端依赖。深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包含物理特性、运行逻辑、环境因素的全维度设备模型,支持故障模拟与预测。推进量子通信技术试点,探索电力调度数据的绝对安全传输方案。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整合高校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完善技术转化机制,设立中试基地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应用。构建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对创新技术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技术迭代更新机制,定期评估现有技术适用性,及时淘汰落后技术方案。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电力智能运维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结束语
基于通信模块的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是电力行业应对复杂电网运行需求的重要解决方案。通过运用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岳宗勇,孙建国.基于通信模块的电力系统智能运维策略研究[J].灯与照明,2025,49(02):124-126.
[2]倪颖,陈欣漪,倪杏斐.电力通信诊断分析仪的智能运维优化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5,66(06):264-266+269.
[3]彭蔚.面向电力通信设备智能运维的知识图谱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24,21(23):64-68.
[4]张良嵩,杨清,关城,等.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配电通信故障衍生告警智能运维技术[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24,22(09):90-95.
[5]张道朴.电力通信智能运维技术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