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民体质研究现状及展望
吴丽莎
成都大学 610106
摘要:国民体质承载着民族的复兴和未来,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国民体质的定义、影响因素、监测方法以及提高国民体质的途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国民体质是一个国家人民健康状况的综合体现,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国民体质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体育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等方式来实现。
关键词:国民体质;影响因素;监测方法
引言
国民体质是一个国家人民健康状况的综合体现,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国民体质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体育教育、改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管理等方式来实现。同时,也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健康促进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提高国民体质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相关概念界定、国民体质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性分析。
1.相关概率界定
1.1体质的定义
体质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独有的特性。体质最早来源于构成和组成,它的原始定义为:某一个体的一切生物学特征的总和[1]。
目前,国内对体质最权威的定义是体质研究分会于1982年泰山会议所下的定义: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
1.2国民体质的定义
国民体质,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体质的总体状况,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基本状况。它既是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又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
国民体质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整个民族素质的竞争[3]。国民体质的强弱既是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加强对国民体质的研究,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客观地评价国民体质状况,进而不断改善和增强国民体质,可有效地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2.我国国民体质研究现状
2.1近代国民体质研究
在20世纪初,中国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提出了“强种以强国,强种以富国”的口号,并开展了教育兴国、体育强身等运动。中国学校体育源于教会学校,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教学应以传授能强化体质的特殊知识为主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民族身体素质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线。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忧外患、饥寒交迫的中华民族几乎没有体质研究,更没有国民体质的整体研究,“东亚病夫的耻辱依旧像磐石-样压在中华民族的身上。民族体质的弱化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4]。
2.2现代国民体质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把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积极开展旨在增强国民体质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先后在群众中推广了广播操、工间操、劳卫制,制定了各项体育锻炼标准,有效地改善了国民的体质状况[4]。
2.2.1青少年体质研究
青少年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的重点推广人群。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协作,合力解决[5]。“青少年体质”主要包括“青少年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我国先后于1979年至2005年开展了六次大规模的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深专家认为,我国体质究真正得到重视并取得明显发展,正是从1979年首届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调查研究开始的。通过这几次大规模的体质监测推动了体质研究的发展,并从体质指标体系的建立到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的摸索,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各民族青少年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机能、素质及学生健康方面的现状特点,探讨了身体某些发展变化规律以及性别、年龄和民族间的差异。
青少年体质研究的成果,丰富了体质研究的理论和内容使体质研究从指标体系的建立到测试、整理数据、统计研究不仅使体质研究成为了一门科学,而且为接下来的成年,人体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5]。
2.2.2成年人体质研究
成年人体质研究主要关注成年人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成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994年开展的职工体质调研是有史以来对我国成年人体质现状的第一次大规模调查摸底。这样大规模的国家级人群调查与测试,在发达国家也很少见。此次测试制定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1997年,我国首次系统在全国进行了20~60岁(男)、20~59岁(女)成年人体质测试。通过测试调查,了解了成年人体育锻炼参与人群年龄上的“马鞍形”分布,成年人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详细的科学依据。2000年在成年人体质监测的基础上,首次开展全体国民体质监测,研究人群涵盖了从3岁儿童到69岁老年人全体人群善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为进一步分析不同人群体质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国民体质监测提供了较可靠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标准。2005至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二—五次国民体质监测。通过几次大规模的成年人体质调研发现许多问题如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成年男子肥胖率升高、城乡人群体质水平差距明显、国民体质地区差距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状态。以上这些大规模的体质调研为了解我国不同人群的体质状况、发展变化规律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国家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4]。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个体行为特征的测量、大众健身锻炼的监测日益受到专家们的重视,健身标准的建立是基于大规模的大样本监测基础上的,可见,国民体质监测对其具有指导作用。总之,我国的体质研究工作虽然开始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
3.国民体质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国民体质研究存在的问题
3.1.1重横向静态研究,轻纵向动态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京体育大学沈海琴教授等学者主持完成的《儿童少年生长发育12年追踪研究》,不失为我国体质健康领域中纵向跟踪样本大、纵深延续时间跨度长的经典研究。但其他多数研究则以中短期横向静态研究居多中长期纵向动态研究数量不足。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地区、民族、年龄、性别等普通人群的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照搬”他人研究模式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而针对同一人群的连续性、动态追踪研究则极为匮乏造成针对同一样本在一定时期内体质健康发展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纵向研究明显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到体质测试数据的质量和价值不利于数据的开发与应用并对体质健康研究的层次和质量造成不利影响[6]。
3.1.2重现状描述性研究,轻探索应用性研究
国民体质健康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近十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激增。但纵观现有成果,现状描述性研究居多,创新指导性应用研究较少。现有成果多偏重于对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描述性、析因性或两者相结合的现状调查研究。而针对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运动风险与健康危险因素筛查以及健身效果评价等问题的研究力度不足,这也造成了能够适用于实践的指导方法和干预措施等研究成果相对较少[6]。
3.1.3重宏观选题,轻微观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体质健康领域部分研究选题题目都偏大。这些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研究立意,并试图建立普适性较高的理论体系,以解决一些普遍性问题。但由于研究理论基础不足、深度不够导致研究结论空泛,成果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相对欠缺,“大题小做”现象屡有出现[6]。
3.1.4重普通人群研究,轻特殊群体研究
目前,我国体质健康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生理、智力和心理正常”的普通人群,而对于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病残、肥胖、体弱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成果普惠性不强。现有对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已有明显身体病、残的,而对于体弱、肥胖、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低等肢体健全弱势群体的理论与实践干预性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还无法对“体质健康弱势群体”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提供针对性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指导[6]。
3.2国民体质研究的展望
3.2.1加强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
需要加强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例如,根据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各项指标,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每年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同时追踪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7]。可以建立全国性的国民体质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同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经验。
3.2.2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干预措施
需要加强长期跟踪研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和应用。例如,可以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人群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和分析,了解他们的体质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同时,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改善国民体质状况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例如,可以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等干预措施来改善国民体质状况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2.3强化政策支持和法规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国民体质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国民体质研究基金,鼓励和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国民体质研究。同时,应加强对国民体质研究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4.参考文献
[1]江崇民,张一民.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8(09):25-32+88.
[2]吴萍.中外国民体质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03): 70-73.
[3]徐云霞,方向丽.论健康促进—来自国民体质监测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07, (08): 23-25.
[4]沈勋章.国民体质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体育科研,2003,(02):51-54.
[5]姚健,于宏亮,张树来等.学校体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02):21-25.
[6] 池建.国民体质健康研究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2):1-4.
[7]钟思明,才官印.《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当代体育科技,2022,12(15):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