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感知·品读数学文化,构建·参悟数学魅力

作者

胡建祥

桐乡市振东小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要聚焦数学学科的前沿动态与数学文化的融合,同时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数学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人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更能帮助当代学生融入数学情境,体验数学之美,发现数学本源,感悟数学魅力。于学生,数学传统文化能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求知探索精神;于教师,数学传统文化的融入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于数学教学,能助力学生传承和弘扬数学传统文化,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数学课堂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文化。

一、数学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教师依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解题技巧的堆砌,习惯于“题海战术”,对于数学文化素养方面强调较少,且教师自身数学文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学生获取数学文化的信息渠道较少,没有很好地将数学文化与课堂结合起来。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在课堂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难去探索数学之美。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古人智慧的结晶体现在数学之中,老师应该带领孩子细细梳理数学文化的脉络,层层寻觅数学文化的奥秘,去探寻那古老经典的数学文化。

张奠宙先生曾指出,数学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有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欣赏数学美”,并在“学段目标”中明确了相应的阶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感受数学美”,第二学段(3~4年级)“体验数学美”,第三学段(5~6年级)“体验并欣赏数学美”。所以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帮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美学价值,从数与代数中感受简洁之美,从图形几何中领略对称之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

几乎所有科学或多或少地用到了数学。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现代科技,精密的计算机需要数学公式维持运行,“精确科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化学都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广泛地运用了数学,几乎所有的科学都以数学公式为基础,日常生活购物也要用到数学,可以说数学无处不在。没有数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一切都寸步难行。本人认为可以在小学阶段通过学生对数学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感知数学文化的具体探索

(一)初步感知,领略数学文化

想要使学生对数学文化有初步认知,必须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可以尝试通过数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数学文化,教师可以选择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播放一些数学小视频或者讲述数学绘本故事,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为例。教师利用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这一绘本故事,如图1图2,以消失的宝石王冠为线索帮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捋清线索,一步步分析最终找到王冠。数学绘本故事既有数学的趣味性,又富有数学文化的底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为例,在教师授课时可以将算盘带到课堂中来,如下图,和学生一起互动操作,让学生亲自上手,感受古人的智慧。

以四年级加减法巧算为例,适当向学生拓展高斯巧算的故事,通过视频播放高斯的故事,如下图以1+2+3+4+5+6+……99+100的问题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既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入建构,形成数学体系

数学学科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数学文化体系。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帮助学生领略数学的文化魅力,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构起数学体系。下图截取自数学书中部分数学文化拓展内容,

通过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逐步建构学生的数学体系,体会到数学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美好,数学之美具有独特性,它既有代数公式的简洁之美,又有图形几何的对称之美,还有黄金分割的绝妙之美等,帮助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并创造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不断提升,在情感上也能接受到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融汇贯通,欣赏数学之美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挖掘教材相关内容,为学生创造数学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文化,建构数学文化体系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能够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融汇贯通,教师还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文化全方位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数学文化的传承[1]。

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前备课时应将拓展融入数学文化作为备课的一个环节,将数学文化巧妙融入到课堂当中去,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等各种平台,创设数学文化情景,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数学文化的运用方法,通过数学文化教育来充实强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成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在动力和精神内核。从感知到建构一步步帮助学生完善体系。最后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行为习惯中用数学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精神,更有动力学习数学知识。

对于学生来讲,数学文化历史本就源远流长,讲好数学故事学生本身是极有兴趣的,并且能从数学故事中探寻数学的奥秘,激发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故事往往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多样性。比如,学生能从数学家的身上看到百折不挠,坚持不屈的顽强精神,吸引学生向数学家学习。数学文化与课堂结合能加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主体性、主动性,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美,探索数学美,最终收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就一个公式,一个算理的演变过程看到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蕴藏了多少代人的心血,感受每一代人对于公式的推演概括,不断简化,感受他们身上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一个简单的公式推演也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此外,学生还能将在数学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科学应用知识和充分发挥数学文化价值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学生将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和学习者,他们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发展。教师更应该放宽眼界,提升自身数学文化素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发展。数学课堂也将以更多元的角度深挖教学内容,关注知识应用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历史文化的角度揭示数学之美,底蕴之深。

参考文献:

[1]刘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的融合探讨[J].智力,2024,(17):41-44.

[2]陈海忠.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上旬刊),2024,(0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