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绘本,培养幼儿文化自信
曹廷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菀萍幼儿园 215200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运用。绘本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本文阐述教师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绘本开展阅读教学的做法,旨在提升其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培养幼儿文化自信。
【概要】中国绘本;大班幼儿;传统文化;认同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幼儿语言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需要我们精心地去描绘。教师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绘本指导幼儿进行阅读学习,能较好地让幼儿认知和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文化自信心。
一、提供适宜绘本,布局传统绘本阅读框架
幼儿园绘本语言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固定,而实际情况又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优化大班幼儿中华文化传统绘本阅读,将其课程设置必学类和选学类。在必学类中设置大班主题式阅读,如神话典故类《愚公移山》《西游记》《年兽来了》,节气时令类《二十四节气—惊蛰》《二十四节气旅行绘本——立夏尝三鲜》 《清明节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屋檐下腊八粥》,中华美德类《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绘本.义》、《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绘本.礼》《中华传统美德教养系列绘本》,人文地理类《北京老胡同》《苏州园林—漫眼看历史中华文化遗产图画书》,亲子生活类绘本《欢欢喜喜过大年》《李先生家的花饽饽》《和爷爷一起玩皮影》等优质绘本,以及开展主题式绘本阅读游戏,让绘本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强调室内和户外互动。选学类则是教师提供与主题式相关联的绘本,让幼儿自主学习,或让幼儿将绘本带回家,在家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这样幼儿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绘本的方式和范围扩展了,确保学习效果。
二、依据指南精神,开展中华传统绘本教学
教师依据《指南》精神,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指导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绘本阅读教学,丰富幼儿阅读情感,培养其阅读技能。首先,教师与幼儿一页一页地进行绘本阅读,通过讲解绘本画面,激发幼儿兴趣,幼儿根据认知和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或态度,形成阅读情感。例如,快放寒假了,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了。教师趁此投入很多有关“过年”的绘本,当师幼共读《年兽来了》时,老师问文本页面上“这些人在干什么?”“神情怎样?”孩子们一一回答,感觉到这些人是惊恐、焦虑和痛苦的,自然好奇往下看,看到怪兽“年”抓人的眼神、面孔和动作,知道它是个坏家伙,产生憎恨、愤怒之情,对逼迫逃离的村民产生同情、怜悯的表情。当阅读到“狮子”前来拯救,以及战胜怪兽“年”后,孩子们感到欣喜,或做出拍手动作。孩子随着文本情节和画面的出现,各种情感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阅读出现卡壳时,要进行适宜的指导,以便他们能持续低阅读下去。例如,幼儿阅读《北京老胡同》时,对“小时候,我就是在这样的四合院、胡同里玩”,孩子们对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不能理解。教师发现他们讨论了有一些时间了,于是播放多媒体,孩子看见四合院的构建,长长狭窄的两排房子之间的通道,再看绘本四合院生活情景,跟父母在胡同里走路,以及看见父母离开并消失在弄堂的画面情景,就能理解文本了。当教师发现他们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不是很难,而且阅读兴趣没明显地减弱,就让孩子自主阅读,继续做好观察。再是,教师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幼儿知识迁移能力,发展创意思维和想象力。幼儿阅读绘本时很容易忽视一些画面细节,或缺乏对微小细节的思考,绘本中的细节往往有深化主题的辅助作用,可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例如,绘本《二十四节气—惊蛰》整个故事的进展通过细节连贯呈现:衰败草丛下的草根、蜷缩洞中的黑熊、钻在泥里的青蛙等,每一画面都有闹钟和挂历……。每一处细节都在暗示“惊蛰”这一时间。幼儿以此为出发点,想象“蛇、老虎,梅花、桃花”等动植物苏醒样子,以及要干哪些事情。这是教师培养孩子运用知识或经验,发挥其想象力,正迁移地发展孩子心智的最好互动方法。
三、绘本融入游戏,幼儿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幼儿天生爱玩游戏,可以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将绘本阅读融入幼儿游戏之中,孩子们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阅读理解、欣赏与表达。孩子们阅读《北京老胡同》后,知道了老北京一些特色,在游戏中教师引进“抓羊拐、砍包儿、打弹子、滚铁环”等游戏,这些游戏都是北京幼儿和小学生喜欢玩的游戏,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风味和特色。抓羊拐也叫抓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游戏。“羊拐”就是羊的膝盖骨,在喜好吃羊肉的老北京也不难找。玩游戏时,一般要准备四个羊拐,洗干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这游戏讲究的是眼疾手快,很考验速度和灵活度。要在抛起布包时,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全部扶正后,还要一次把羊拐抓起, 并接住布包。砍包儿也叫拽包、丢沙包。需要两个人间隔十来步面对面站着,用布缝的沙包“砍”中间站着的人,因此叫做“砍包人”。滚铁环也是孩子喜爱的游戏,师幼一起用铁丝制作"U"字形推具和大铁圈。有的人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这样滚动时声儿更响。这游戏说简单也很简单,用铁棍或铁丝推着铁圈向前跑就是了。要说难也挺难,得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大班孩子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力了,他们从“抓羊拐、砍包儿、打弹子、滚铁环”开始学习,从不会到慢慢会,到会,到熟练,只需要几个星期。在学习这些游戏中每一个过程中孩子们都是积极的,合作愉快的。现在孩子们一有空,就自找朋友,自主玩起这些游戏。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传统文化绘本美术绘画,传统文化绘本制作,传统文化绘本表演等学习。幼儿在各种各样游戏中得到深度体验,更能理解、内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家园互动共育,共促中华传统绘本学习
我们还将此活动延伸和拓展,开展了选学类的中华传统文化绘本学习,让幼儿将绘本带回家,鼓励家长自购这类绘本在家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首先,开展家庭“亲子中华传统绘本阅读打卡”活动,家长每天晚上陪伴孩子阅读半个小时,家长将亲子共读过程中的孩子所感所想、表现、以及最有意义的片段记录在“亲子共读记录表”。其次,教师定期开展“家长座谈会”活动,大家分享中华传统文化绘本阅读经验,引导家长更好地进行亲子共读。另外,教师要常在QQ、微信家长群里提供一些亲子阅读文本技巧和知识,其中设置“传统文化阅读APP”,在这个AAP上可以看到家长和幼儿阅读文本进展情况,孩子或家长的留言,教师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方便高效。这学期我们开展“十二生肖绘本制作”“传统文化图书漂流活动”“传统文化故事比赛”,以及两次家长进园亲子传统文化阅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亲密互动,不仅提高了家长、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帮助孩子们养成稳定、积极的早期阅读习惯。
总之,我们应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立足幼儿视角,努力在中华传统绘本阅读中挖掘和发展幼儿游戏精神,持续并深入地开展好幼儿绘本互动阅读,形成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大班绘本阅读学习,达到汲取文化营养,培养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认同感的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7月教育部颁布.
[2]吴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N].搜狐·教育.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