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越剧司鼓的功能和作用研究

作者

石钧

海宁市文化艺术表演中心(越剧团有限公司) 浙江海宁 314400

   

引言:越剧司鼓是指负责掌控乐队节奏,引领演奏进程的打击乐手,通常位于乐队中央位置,属于乐队指挥核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现代越剧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前提下,进一步创新了表演形式、舞台风格以及唱腔,以此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司鼓的功能与作用也得到了丰富与延伸。为此,文章将深入阐述现代越剧司鼓的功能和作用,旨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现代越剧司鼓的演奏技巧与特色

(一)鼓板的多样打法

现代越剧司鼓演奏中,以鼓与板作为核心乐器,其中板主要存在轻击、重击、碎击等基本打法。一般情况下,板多击打在每小节的强拍上,用以稳定节奏。但也需要司鼓者灵活控制,不可过于机械地循规蹈矩。以《珍珠塔》为例,在“方朵花”的唱腔中,需要将四四拍处理成四一拍,搭配呛板式打法,借助节奏的顿挫对比与密集的鼓点,使板的节奏与唱词结构高度契合,塑造方朵花刻薄势利的人物形象,起到增强艺术表现力的作用。而鼓的演奏,则分为:单签打法,是指右手单手持一根鼓楗,以手腕为轴,鼓楗垂直点击鼓面或划过鼓面;双签打法,是指双手各持一根鼓楗,双手交替击鼓或同时击鼓。此类打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司鼓者提供更多的表现空间,营造多样化的音乐效果,从而适应越剧表演中复杂多变的情节需求。

(二)手势与鼓点的精妙配合

司鼓者在领奏打击乐过程中,要采用“指”“按”“边”“分”等手势示意动作,每个动作对应特定的打法。因此,司鼓者需熟练掌握手势与打法的配合,向乐队成员传达演奏信息。并合理运用鼓点,借助鼓点的起承转合、轻重缓急,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物紧张、沉重等思想感情。而在唱腔段落中,应控制鼓点使用,防止过多过重的鼓点,破坏旋律美感。

二、司鼓在现代越剧表演中的协调与引领作用

(一)统领乐队演奏

通常来说,现代越剧剧团中,乐队人员规模较大,至少由十余人组成,而司鼓者作为承担统领乐队演奏的灵魂人物。应当熟悉乐队中每位成员的个性习惯以及演奏技能,做到指挥时,因人而异,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提高乐队演奏效果。依靠鼓板的节奏与手势的变化,把控乐队整体演奏速度,引领着乐队成员密切协作,为舞台表演提供音乐支撑。

(二)契合演员表演

司鼓者在完全掌控乐队的基础上,还要与演员表演高度契合。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根据导演的意图以及作曲家谱写的曲子完成表演,且表演时,演员往往会在台步、身段表现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与行为习惯。因此配合难度较大,需要司鼓者在日常排练中,用心观察,全面梳理演员的表演特点,以便在演出时更高效地配合演员动态与唱腔。比如:演员进行抒情唱腔表演时,司鼓者需采用轻柔、舒缓的鼓点;当演员需要进入激烈表演情节时,则要采用节奏明快、力度较强的鼓点进行呼应,增强表演张力。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在“十八相送”这场戏中,为了更好地彰显祝英台的复杂情感,司鼓者应结合演员对祝英台情感的演绎,调整鼓点节奏、力度,使音乐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生动演绎经典情节。

三、司鼓对现代越剧艺术氛围的营造与情感表达作用

(一)渲染舞台氛围

现代越剧司鼓能够依靠不同的鼓点组合以及多样化的演奏方式,营造各类舞台氛围,满足不同剧情场景需求。比如:在表现紧张的情节时,可运用“撕边”“硬撕边”等打法,是指双手持双楗,以极快的频率交替击鼓,形成单音线条,配合打击乐器的强奏,增强戏剧的紧张感;在展现温馨或抒情的场景时,则更适合司鼓者采用轻击板以及细腻的鼓签技巧,搭配弦乐、管乐,让观众沉浸在剧情营造的情感世界内[1]。

(二)推动情感表达

司鼓者需要认识到,演奏并非单纯用于营造氛围,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将音乐作为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依靠鼓点的变化,揭示人物内心心理活动。当剧中人物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时,可凭借强烈、急促的鼓点,强化情绪表达,使人物情感极具冲击力。当人物陷入悲伤的情绪时,则要依托缓慢、沉重的鼓点,烘托人物的哀伤,让观众感受人物情感世界。以《祥林嫂》作为研究对象,当祥林嫂经历悲惨遭遇后,内心充满绝望。此时,司鼓者需要在音乐演奏中,使用缓慢带有顿挫感的鼓点,搭配弦乐,展现祥林嫂内心的绝望之情,使观众体会人物命运的悲惨,增强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四、司鼓在现代越剧创新发展中的新功能与作用

(一)融合多元音乐元素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现代越剧无论是在剧情演绎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创新与探索,能够融合多元音乐元素。此时,司鼓的功能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司鼓者需要适应创新变化,拓展自身的表现空间。在部分现代越剧作品中,更多地融入现代音乐的和声、复调,以及电子音乐。在完整保留越剧传统节奏特色的前提下,促进新元素与越剧演奏的结合,为越剧音乐增添活力。以一部具有现代风格的越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加入电子音乐的节奏、音效,搭配全新的鼓点设计,能够使越剧与电子音乐相互呼应,在保持越剧音乐独特韵味的同时,也能充分展现新颖的音乐风格,扩大传统艺术的

辐射群体,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二)助力舞台表现形式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现代越剧也需要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手段,采用数字化设备,创新舞台表现形式,比如基于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实景舞台、全息投影等。在 3D 屏幕上通过画面变化,与舞台表演相互配合,由司鼓者根据多媒体画面的节奏与现场氛围,调整鼓点,增强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以实景舞台演出作为研究对象,司鼓者要优先考虑现场环境特点,结合实际需求,把控鼓点音量、音色,确保音乐能够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并与实景环境有机协调,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演体验。比如在我国某城市园林实景演出的越剧作品中,司鼓者在充分衡量当地园林空间布局以及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决定强化鼓点穿透力,增加鼓楗击打点深度,采用“强拍 + 休止”的组合,利用空间混响,形成余音绕梁的效果,使音乐仿佛从园林各个角落流淌出来,为观众提供独特艺术享受 [2]。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代越剧司鼓的功能和作用开展分析讨论,发现司鼓可有效统领乐队演奏,渲染舞台氛围,也能借助鼓点的变化,展现人物内心情感,凭借与多元音乐融合,演绎新颖的音乐风格。在充分展现越剧司鼓魅力与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为越剧艺术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红祥 . 浅论司鼓在秦腔演出中的作用 [J]. 当代戏剧 ,2024,(05):69-70.

[2] 徐灿 .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运用与配合— —以滇剧为例 [J]. 民族音乐 ,2024,(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