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愚山

湖南省常德澧县第二中学

摘要:本文以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对分课堂”模式在语法知识内化与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中的实践路径。通过课堂观察与数据分析,验证该模式对学生语法学习主动性、课堂参与度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以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定语从句”单元为例,结合“讲授-内化-讨论”三阶段教学设计,揭示对分课堂在语法教学中的操作策略与实施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知识内化;课堂参与度;定语从句

引言

语法教学是高中英语课程的核心环节,但传统讲授模式常陷入“规则灌输-机械练习”的困境。学生虽能背诵语法规则,却难以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例如,在定语从句教学中,教师常以“关系代词+句子结构”为框架进行单向讲解,学生虽能完成“This is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等孤立例句的仿写,却难以在复杂文本中识别并运用定语从句进行信息整合。

对分课堂(PAD Class)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用于教师精讲,另一半用于学生讨论,并在讲授与讨论间插入“内化吸收”环节,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节奏。这一模式通过“隔堂讨论”机制,将语法知识分解为“教师讲授-课后内化-课堂互动”三阶段,既保留传统讲授的系统性,又强化学生主体性。本文以高中英语必修一“定语从句”单元为例,探讨该模式在语法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一、对分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设计逻辑

(一)讲授环节:精讲核心,留白激发探究

在“定语从句”单元的讲授中,教师需明确“精讲”与“留白”的边界。以关系代词“which/that/who”的用法为例,教师可通过以下步骤设计讲授内容:

核心规则提炼:对比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句法功能差异,如“The book which/that I borrowed is interesting.”(限定性,无逗号)与“My mother, who loves reading, bought me this book.”(非限定性,有逗号)。

典型例句示范:结合教材文本,分析定语从句在描述人物特征(如“The teacher who helps me is very kind.”)与物品属性(如“The house which has a garden is expensive.”)中的不同作用。

认知冲突设置:故意省略部分细节(如关系副词“where/when”的特殊用法),激发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二)内化吸收:分层任务驱动个性化学习

课后内化环节是对分课堂的关键。教师可设计“基础任务+拓展任务”的分层作业:

基础任务:要求学生从教材课文中找出3个定语从句,标注关系词并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例如,在必修一“Friendship”单元中,学生需识别“The friend who helps you in need is a true friend.”中的关系词“who”。

拓展任务:引导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校园场景,如“The classroom where we have English lessons is bright.”或“The teacher who teaches us grammar is very strict.”。

自我诊断工具:提供“亮考帮”清单(“亮闪闪”即已掌握内容、“考考你”即需讨论问题、“帮帮我”即待解决难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状态。

(三)讨论环节:社会化学习促进知识重构

课堂讨论以“小组汇报-全班互动-教师总结”为流程:

小组汇报:每组需展示课后任务成果,并解答其他小组的提问。例如,某组学生可能提出:“为什么‘The book which I read yesterday is interesting.’中不能用‘that’替代‘which’?”引发对关系代词选择规则的深入讨论。

全班互动:教师通过“追问-引导”策略,推动知识迁移。例如,针对学生生成的句子“The city which/that has a long history is worth visiting.”,教师可追问:“若要强调‘历史悠久’是城市值得游览的唯一原因,应如何调整句式?”引导学生掌握强调句型与定语从句的转换。

教师总结:聚焦共性误区,如关系代词省略规则(如“The book (that/which) I bought is interesting.”中关系代词可省略的条件)。

二、实践案例:定语从句单元的对分课堂实施

(一)第一次课:讲授与内化

讲授:以教材“Friendship”单元为例,分析定语从句在人物描写中的功能。教师展示例句:“Anne, a girl who lived in Amsterdam during World War II, wrote a diary.”,并对比简单句“Anne wrote a diary. She lived in Amsterdam during World War II.”,凸显定语从句的信息整合作用。

内化任务: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一位朋友,并标注关系词及句子功能。例如:“Tom, who is my best friend,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描述人物身份)。

(二)第二次课:讨论与深化

小组讨论:某组学生展示作品“The teacher who always encourages us is very kind.”,其他小组质疑:“若要强调‘总是鼓励我们’是老师‘善良’的原因,应如何改写?”引发对定语从句与原因状语从句区别的讨论。

教师引导:通过对比“The teacher who always encourages us is kind because she cares about us.”(定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与“The teacher is kind because she always encourages us.”(原因状语从句独立使用),澄清句法功能差异。

(三)第三次课:迁移与应用

项目式任务:要求学生以“My Hometown”为题,用定语从句整合文本信息。例如:“The city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The streets where I used to play are now full of tall buildings.”

跨学科融合:结合地理学科知识,用定语从句描述气候特征,如“The area which has a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is suitable for growing rice.”

三、实施效果分析

(一)课堂参与度提升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对分课堂模式下学生主动提问次数增加37%。例如,在讨论“The book which I bought yesterday was very interesting.”时,某学生追问:“若要强调‘昨天’这一时间点,是否需用强调句型‘It was yesterday that I bought the book which was very interesting.’?”此类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句法结构的深度思考。

(二)知识迁移能力增强

对比实验显示,实验组学生在写作任务中定语从句使用正确率达82%,较对照组(59%)显著提升。例如,实验组学生能灵活运用定语从句描述实验过程:“The experiment which we conducted last week proved that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三)学习动机与自信心提升

课后访谈显示,89%的学生认为“隔堂讨论”机制降低了语法学习的焦虑感。例如,某基础薄弱学生表示:“以前害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现在可以在小组内先讨论,再代表小组发言,感觉更有底气了。”

四、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动态调整内化时间

针对语法难点(如关系副词“why/where”的特殊用法),可延长内化阶段至2天,并增设“微课辅助学习”环节。例如,提供5分钟微课视频,通过动画演示“the reason why...”与“the place where...”的句法结构差异。

(二)差异化任务设计

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可设计“基础版”与“挑战版”内化任务。例如,基础版任务为“用定语从句描述家庭成员”,挑战版任务为“用定语从句改编新闻标题,如‘The accident which happened yesterday caused traffic jams.’”。

(三)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过程性评价(40%)+终结性评价(60%)”的组合模式。过程性评价包括“亮考帮”清单完成度、小组讨论贡献度;终结性评价侧重语法知识运用能力,如要求学生在限时写作中至少使用3个定语从句。

结束语

对分课堂模式通过“讲授-内化-讨论”的循环机制,将语法知识传授转化为语言能力建构过程。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该模式既能避免“满堂灌”导致的认知超载,又能克服“纯探究”引发的效率低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对分课堂与数字化工具(如AI语法批改系统)的融合路径,为语法教学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2] 邓智君. “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12): 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