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力发展错季蓝莓产业,绘就云南“莓”好“蓝”图

作者

王灵芝

弥勒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云南 弥勒 652300

摘 要:蓝莓是云南高原特色水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错季蓝莓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和质量优势,错季蓝莓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云南错季蓝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示出的“天时”“地利”等优势,面临品种选择、管理技术、空分布不合理所致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和挑战,从品种结构调整、生产管理技术、产业链建设和推广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巩固云南省错季蓝莓产业特殊优势和促进其高效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错季;蓝莓;问题;高效发展;建议

蓝莓(Vaccinium spp.),也称笃斯越桔、笃斯、笃柿、越桔、越橘、都柿、嘟嗜、甸果,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植物,属于小浆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很好的经济价值[1]。蓝莓果实不仅含有糖类、维⽣素和矿物质,还含有熊果苷、⻩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提⾼免疫⼒和强⼼抗癌等独特功效,有“浆果之王”、“水果中的皇后”之称[1]。蓝莓的“蓝”源⾃于其丰富的花⻘素含量。据报道,平均每 100 g蓝莓含有的花⻘素高达 180-300 mg,是一般水果蔬菜的4-8倍,是其具有高的抗氧化力的原因,这也使其成为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2]。由于其花⻘素含量高,蓝莓可用于⽣产⻝⽤⾊素或⾮⻝⽤⾊素,亦可作为⾼级化妆品原料等。此外,蓝莓果实中还含有丰富的果胶,适合加⼯果冻和果酱,亦可用于制作高档糕点、果汁饮料、冰淇淋、果酒等[2]。

1 发展蓝莓产业,“天时”已到

全球蓝莓栽培面积随着对其需求的增长而持续增长,在全球的产销量已成为仅次于草莓的浆果。数据显示,全球蓝莓产量从2018年的101.2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78.96万吨,单位面积产量则从 2016年的5.6吨/hm2提升至现在的7.6吨/hm2[3]。有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为7.7万hm2,产量达52.5万吨。2021年,美国的种植面积达4.81万hm2,产量32.82万吨;智利达1.88万hm2,产量18.53万吨;秘鲁达1.69 hm2,产量26.15万吨。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超越美国[3]。2022年,美国的人均蓝莓消费量为2.63 kg,而中国仅为它的十分之一,增长空间还很大[4]。

国内蓝莓需求以鲜果为主,且近年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4]。现今,国内蓝莓种植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且随着蓝莓产量的快速增长,相关品种的培育也持续发展,蓝莓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持续增长,现公顷产已达22.5—37.5吨。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底,全国蓝莓栽培⾯积超过6,670 hm2的省域有贵州(15,007.5 hm2)、辽宁(7,839 hm2)、⼭东(7,337 hm2)、云南省(6,670 hm2)、安徽(6,670 hm2)、四川(6,670 hm2)[5]。目前,云南种植面积已达10,005 hm2,产量10万吨左右。未来,鲜果市场逐渐饱和后,蓝莓产业升级及发展的关键将会是深加工。以蓝莓果汁、果干、果酒、果酱及相关化妆品和保健品为主导的加工产品将得到稳步发展,进而可带动以加工原料为目标的相关品种的种植。特定的蓝莓品种鲜果率不高,但其加工产品的效益巨大,这将成为蓝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总之,国内外蓝莓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发展蓝莓产业的空间还很大。发展蓝莓产业,“天时”已到。

2 发展中的云南蓝莓种植业,“地利”之优日显

云南省蓝莓的商业化种植起步于2003年。后来,云南省各级政府持续引导并加大在蓝莓产业的投资力度,包括现代化大棚的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实现蓝莓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目标。近年,在云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相关蓝莓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投入和探索,先后集成了设施栽培、水肥一体化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基本实现了“1年达产,2年丰产”的效果,并形成了以下优势:(1)引进了可控制的设施栽培模式。通过探索和优化,部分蓝莓企业使用了国际高水平、标准化大棚设施,这些大棚具有抗压、抗风雪、抗腐蚀、使用年限长等优点。采用这种栽培模式可有效克服外界不利条件,如:温度和湿度的强烈变化,使周围的环境始终适合蓝莓的生长,让蓝莓有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家”,基本改变了传统蓝莓种植“看天吃饭”的缺点。(2)创新了质优、便于替换的无土基质栽培模式。通过比较和探索,部分蓝莓企业采用了先进的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基质为纯椰糠,该基质对孔隙度保持时间较长,一般空气可达30%,水占60%。采用该基质,可有效摆脱不同土壤对蓝莓的影响,特别是土壤pH值、某些重金属及某些原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的影响。当因生长阶段变化导致营养液成分的不合适时,或某些有害微生物对蓝莓根系产生较大影响时,可迅速替换栽培基质。(3)集成了可复制水肥精准调控技术,实现了一体化、数字化。部分蓝莓企业采用了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系统,可达到灌溉和施肥的一体化精准调控,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通过该系统数字化监测结果,可以精确计算和优化灌水和施肥,促进蓝莓健康生长,减少肥料淋溶,肥水高效利用,从而达到节省劳力、肥料、水、电力等成本,实现了标准化、数字化生产与省力化管理。(4)引进了诸多品种,形成了错季供应能力。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及品种搭配,部分蓝莓企业生产基地的错季蓝莓成熟期长达3—4个月左右,平均公顷产量达37.5吨,果径在30 mm以上的优果率占80%以上,产量与质量在市场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这些技术使云南蓝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的蓝莓产业也表现出了非凡的自然禀赋。身处云贵高原加之北回归线穿越的双重优势,带来了丰富的光照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双重利好。丰富的光照资源使得云南蓝莓生长量大,可以在一年内实现达产,这可使投资风险大幅降低;尤其是高原的强紫外线,促成了花青素更多的合成进而使得其花青素含量更高,使得云南蓝莓内在品质优于其他产区;而较大的昼夜温差则有利于果实中糖分的累积,使云南蓝莓获得更优良的口感。在这独特的环境下,蓝莓不仅可以实现优质与高产,而且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云南蓝莓采摘期可从11月持续至次年7月,可有效地填补国内外其他蓝莓产区的上市空窗期。这一独特的错季供应能力使得云南蓝莓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总而言之,发展中的云南错季蓝莓种植业,“地利”之优日显。

3 云南蓝莓产业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建议

云南蓝莓产业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品种选择与育种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技术要求高且难以标准化,原料基地保护与建设不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分散与品牌建设不足等。这些问题可能对产业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品种选育困难、新技术推广困难等问题会制约蓝莓产业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降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足会制约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机遇和资源优势。资金困难、种植效益不佳等问题会降低农户的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其种植蓝莓的积极性和信心。技术水平低、种植规模小等问题会影响蓝莓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缺乏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也会影响蓝莓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促进云南错季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得以落地,近期云南错季蓝莓产业则应着重开展以下的工作:(1)不断引进和推动高品质蓝莓项目在云南落地,形成蓝莓高端产业集群。通过积极打造区域现代化、科技化绿色产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拉动当地产区相关产业的发展。(2)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发先进的保鲜技术和设备,提高蓝莓的储运效率。把好“生态环境”和“绿色食品”重要节点,包括农药化肥科学用量、避免滥用膨大剂等,为民众提供绿色安全的国外高端蓝莓国内替代产品,为云南错季蓝莓品牌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护好航。(3)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云南蓝莓产业专业人培养,进而使我省蓝莓产业生产加工达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传统的农业已经过时,搞农业必须具有“现代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的战略眼光,努力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未来云南应以着力打造蓝莓高端产业集群为契机,引领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蓝莓“全产业链生产”矩阵,为“乡村振兴”增添云南错季蓝莓力量,并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理念中,在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的新画卷中,贡献云南错季蓝莓答案。

参考文献:

[1]方瑞征.中国越桔属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86,8(03):239-258.

[2]徐艺格,王兴东,刘有春,等.蓝莓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与展望[J/OL].北方园艺,1-10. [2024-04-10].

[3]吴澳燕.国内蓝莓产业发展迅速蓝莓产业未来市场潜力分析[N].央视新闻,2023年5月23.

[4]陶朗. 蓝莓行业新情报:趋势、市场、创新[N].搜狐新闻, 2024-03-05.

[5]云果.2022年中国蓝莓产业数据分析报告[N].云果网, 2022-10-13.

[6]黄翘楚. 政企优势互补,多方互利共赢!蒙自市探索蓝莓产业“622联农带农”模式[N].澎湃云南, 2024-02-26.

基金项目:云南省乡村振兴科技专项-乡村振兴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编号:No.202304BP09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