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裕固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演绎

作者

赵梅 赵兰 马明财 陈鑫 贾秀梅

河西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一、裕固族服饰文化概述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各民族文化中独具特色,裕固族便是其中之一。裕固族人口较少,2023 年末 2024 年初,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人口数据为 22688 人,其中裕固族 10719 人,这里是裕固族的主要聚居地,裕固族近 90%聚居于此。此地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形成了具有游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

裕固族的民歌、服饰、婚俗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其传统服饰中的红缨帽、头面和刺绣堪称珍宝。就红缨帽而言,它造型别致且象征着历史文化,东部裕固族妇女的红缨帽帽顶是大圆顶形,类似于礼帽的小圆顶但更大一些,而西部裕固族妇女的红缨帽帽顶呈尖顶。这些差异主要与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地域等因素相关。在自然环境方面,东部地区多为地势相对较低、水源丰沛的草场,气候条件较好,圆顶的帽子更适合这种相对温和的环境,佩戴起来较为舒适,也能满足日常的遮阳、保暖等基本需求。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主要位于祁连山北麓,以中高山地、峡谷、冰川地貌为主,海拔普遍在2000 米以上,部分山峰超过5000 米(如祁连山主峰达 5547 米),地形起伏剧烈,多崎岖峡谷和陡峭山坡,尖顶帽的设计更有利于在多风的环境中保持帽子的稳定性,不易被风吹落,而且尖顶的形状在视觉上也与周围的山地等自然景观更为协调。西部的裕固族在生产生活中需要经常在山地、峡谷等复杂地形中活动,尖顶帽在骑马穿行于狭窄空间或在崎岖道路行走时,能减少帽子与周围物体的剐蹭,更便于行动。以皇城镇为代表的东部区域,地貌以草原(如皇城夏日塔拉草原)和洪积走廊平原为主,平均海拔较低(如明花区约 1600 米),地势相对平缓开阔。并且东部地区的裕固族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相对较为平稳,圆顶帽在日常放牧、劳作等活动中不会对行动造成过多阻碍,且较为轻便舒适。“衣领高,帽有缨”这是裕固族服饰最大的特点。

头面是裕固族姑娘服饰的关键元素,用银子或布料制成且缀满珠宝,在婚俗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裕固族婚俗里,新娘佩戴头面象征着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她从此要承担起家庭责任,这体现了裕固族对婚姻的庄重态度和对女性角色转换的重视,是裕固族独特婚俗文化在服饰上的典型体现。

裕固族刺绣色彩斑斓,能展现大自然之美与民族象征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大自然之美来看,他们生活在草原等自然环境中,刺绣色 常来源于花草、动物等自然元素,比如绿色代表草原、蓝色像天空等,将自然之美融入其中。从民族象征意义来讲,其刺绣图案有本民族特有的符号,像代表吉祥的符号、图腾等,这些图案和色彩承载着民族文化、信仰和价值观,通过刺绣得以展现和传承民族精神。

二、濒临消失的裕固族服饰文化现状

积极现状首先体现在非遗保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裕固族媒介化的元素更好 播发曲充分挖掘4 产业链,努力同样是积 文化传承融合裕固族服 陈丹丹 崔耘豪、“裕绣”,以及传统服饰与现代材质融合,还 各领

然而,在社会变迁的浪潮下,裕固族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也使得裕固族传统服饰的穿着场景大幅减少,陷入濒危困境。如今,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鲜少出现,只有在重大节日、婚礼等特殊场合才能看到它的身影。濒危现状还体现在制作技艺传承方面,裕固族服饰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刺绣、裁剪、配饰制作等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技艺与大量的时间投入。然而,年轻一代对学习这些传统制作技艺的兴趣普遍不高,这直接导致大部分技艺正濒临失传。服饰中的诸多图案与配饰,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和象征意义。但由于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这些宝贵的文化内涵正逐渐被淡化、遗忘,这同样是濒危现状的重要表现。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裕固族地区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现代时尚潮流以及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大量涌入,使得裕固族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对本民族传统服饰的认同感也随之降低,进一步加剧了裕固族服饰文化的濒危程度[3]。

三、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消失的原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肃南裕固族的生计方式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对其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曾经,裕固族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在广袤的草原上,骑马成为主要的出行和劳作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服饰应运而生。传统服饰的材质、款式和配饰,均是为满足游牧生活的需求,方便他们在马背上自由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许多裕固族人告别游牧,转向定居生活,并投身现代农牧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传统服饰复杂的穿戴流程和不便的行动限制,使其逐渐难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相比之下,现代服装更加便捷、舒适,于是逐渐取代了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尽管如此,传统服饰作为裕固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4],依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值得深入研究与保护。

在当下,城镇化进程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过程对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大量裕固族人涌入城镇,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迅速蔓延。现代时尚服装凭借其新颖的设计和流行元素,在城市中广泛流行,成为人们日常着装的主流选择。与之相比,传统服饰因穿着不便等因素,在日常穿着中的比例急剧下降。尤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浸润下,更容易受到现代潮流的影响,对传统服饰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然而,传统服饰作为民族 “活态文化” 的重要载体 [5],承载着裕固族的历史记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这份 “活态文化” 不仅是对民族根脉的守护,更是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所以,在城镇化建设高歌猛进之时,更应重视对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在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严峻局势中,学校教育的缺失成为了一个关键痛点。在现代教育体系里,学校本该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但目前对于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教学安排却严重不足。既没有一套系统且全面的课程体系,来详细阐述服饰从选材、制作工艺到独特审美意趣的演变,也缺乏沉浸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长此以往,年轻一代只能在有限的生活场景中,片面地接触到本民族服饰文化,无法深入洞悉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现代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时,很难对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产生深层的认同与热爱,更难以主动扛起传承保护的大旗。因此,强化学校在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迫在眉睫 。

裕固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然而在当下,制作成本与效益的矛盾成为其传承发展的一大阻碍。从材料选用上看,传统服饰多依赖特定的天然材质,如优质的羊毛、兽皮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织锦等,这些材料不仅稀缺,获取成本也高。制作工艺更是极为繁杂,从捻线、织布到刺绣、镶边,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民族智慧,且全靠手工完成,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6]。但由于制作周期长、产量有限,传统服饰难以在市场上形成规模效益,经济回报率较低。这使得许多原本从事传统服饰制作的手艺人,因难以维持生计而纷纷转行,生产者数量锐减。在市场供需关系中,供应端的严重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困境,亟待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 。

四、裕固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元素提取与创新运用

数字化的保护与呈现可以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裕固族服饰文化,以系统化的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揭示裕固族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的呈现与保护,我们将最真实地感受到裕固族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现状。其次,可以使我们清晰分析出裕固族服饰文化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的变化和动因,明晰裕固族服饰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加直观地体现出研究裕固族服饰必须存在的意义。融合民族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于一体的文化风俗,是民族识别性和民族研究性的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新媒体语境下裕固族服饰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呈现需要结合文化自身的特点与范畴,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7]。

在红缨帽元素提取方面,孙佳丰认为,据统计截至2017 年,肃南县全县已创建5 个民族特色商品生产销售点,旅游经营户达 100 多家,从事旅游三产服务业的人员超 3500 人。当年共接待游客 52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 亿元,由此可见当地旅游事业发展前景良好。旅游事业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相互影响,民族文化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动力,而旅游事业的发展也会推动民族文化的推广。红缨帽实用性强、制作成本较低,兼具鲜明民族特色与丰富文化内涵,非常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并且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红缨帽拥有更多创新空间 [8]。

在时尚设计方面,可以将红缨帽的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例如,设计带有红缨装饰的棒球帽、贝雷帽等,增加时尚感和个性;并运用红缨帽的形状和装饰元素,设计独特的服装款式,如在衣领、袖口等部位加入类似红缨的装饰。在室内装饰方面,将红缨帽的元素运用到家居饰品中,如靠垫、地毯、窗帘等。可以通过刺绣、印花等方式呈现红缨的图案,为室内空间增添艺术氛围。除此之外,制作红缨帽造型的装饰品,如摆件、挂件等,作为独特的装饰元素。

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设计以红缨帽为主题的文具、饰品、工艺品等文化创意产品。例如,红缨帽造型的钥匙链、手机壳、笔记本等,既具有实用性,又能传播传统文化。开发红缨帽相关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游客对特色文化产品的需求,见图3。

(二)材质融合

裕固族尚青、尚白、尚绿、尚红,这一独特的色彩偏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联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些色彩或许象征着天空的澄澈、白云的纯净、草原的生机以及生活的热情。每年夏天农历五月初五,裕固族妇女都会举行专门的刺绣集会。在这个集会上,她们展示自己精心绣制的作品,由众人评判女子的心智和才气。刺绣对于裕固族这个游牧民族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民族身份的认同。它承载着裕固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9]。

首先在设计创新方面,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研究当前流行趋势如简约风格、几何图案、抽象设计等,与裕固族传统刺绣图案巧妙结合,运用现代色彩 构图方式创造新图案, 参考国际时尚品牌理念将刺绣融入现代服装款式,如在连衣裙裙摆或上衣肩部加入装饰,同时不局限于服装领域,将刺绣应用于家居饰品如抱枕、窗帘、桌布等,开发时尚配饰如手包、围巾、帽子等,采用现代材质与传统刺绣工艺结合,既实用又具艺术价值。

其次在材质选择上,尝试新型环保材料如可降解纤维、再生材料等与传统刺绣结合,引入高科技材料如反光材料、防水透气材料应用于户外服装或运动装备增加功能性实用性,对传统布料进行改良创新,采用现代染色技术和工艺使色彩更鲜艳持久,或与现代合成纤维混纺提高强度和舒适度,挖掘传统天然材料如兽皮、鱼骨经现代加工处理作为装饰元素融入作品展现原始与现代碰撞之美。

再者在工艺融合方面,将传统手 细腻质感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 印染技术如数码印花、热转印等与传统刺绣结 ,跨领域借鉴其他传统工艺如木雕、陶瓷、 图案创造独特艺术效果,学习现代艺术创作手法 彩运用和构图方法丰富刺绣图案表现力或 方面,培养人才与创新团队,加强传统 授给年轻一代,组建包括设计师、工艺师、市场营销 刺绣产品,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最后,在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上, 打造品牌形象突出传统与现代融合特色,通过品牌故事、产品包装、宣传推广等方式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市场渠道,参加国内外时尚展会、文化活动、电商平台等展示和销售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裕固族刺绣文化。并在文化传承方面,可借鉴古代朝廷对刺绣的奖励提倡,加强裕固族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保护。

(三)跨领域合作

裕固族的头面作为民族文化中极具特色且璀璨夺目的重要元素,在服饰传承保护与跨领域合作方面有诸多精彩体现。

在与时尚设计领域的合作中,时尚设计师能从裕固族头面的精美工艺、独特图案和鲜艳色彩里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比如以头面的红缎或天蓝色缎子为底色灵感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打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时尚潮流的服饰系列,还可对头面图案如花、草、虫、鸟、蝴蝶等进行重新设计和演绎,融入服装印花、刺绣装饰中,提升服装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如此合作,能让裕固族服饰在现代时尚舞台绽放光彩,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裕固族文化,为服饰传承保护开辟新途径。

与文化旅游领域合作时,可将裕固族头面及其他特色服饰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展示和推广。设立裕固族服饰文化展览区,展示头面等传统服饰制作工艺、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其魅力。开发裕固族服饰体验项目,让游客试穿包括头面和红缨帽在内的裕固族服饰,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在旅游纪念品方面,设计制作精美的裕固族头面缩小版饰品或带有头面图案的纪念品,如钥匙链、冰箱贴等,既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又能传播裕固族文化。通过这种合作,可扩大裕固族服饰影响力,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在与艺术创作领域合作方面,艺术家可以以裕固族头面为主题进行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创作。绘画作品能细腻描绘头面精美细节和色彩,雕塑作品可立体展现头面造型和质感,摄影作品能捕捉裕固族妇女佩戴头面的美丽瞬间。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可在艺术展览中展示,还能通过出版物、网络等渠道传播,让更多人欣赏到裕固族头面的艺术之美。此外,与影视制作领域合作,在影视作品中展现裕固族服饰魅力,通过生动故事和画面,让观众深入了解裕固族文化和传统服饰。

与教育领域合作,学校可将裕固族服饰文化纳入地方特色课程,邀请裕固族手工艺人走进课堂,介绍头面等裕固族服饰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开展手 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裕固族服饰作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裕固 服饰展览、参加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种合作,能培养新一代裕固族服饰文化传承者和保护者。

总之,通过对红缨帽的创新发展,裕固族头面与各领域的跨领域合作,以及裕固族传统刺绣与现代材质融合,能为裕固族服饰的传承保护注入新活力,让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持续闪耀光芒,为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结语

裕固族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裕固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虽然裕固族服饰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我们的努力,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一定能够让这一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裕固族服饰文化不仅成为裕固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棋文, 秦伟. 媒介传播视角下裕固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6):104-107.

[2] 陈丹丹 , 崔耘豪 , 丁倩 . 裕固族民俗元素服饰发展的 SWOT 分析 [J]. 当代经济 ,2021(6):72-75.

[3] 王瑞 . 肃南县裕固族传统服饰传承现状调查 [J]. 民族艺林 ,2016(2):94-99.

[4] 张清翠. 文化变迁与文化自觉:裕固族服饰文化发展研究[D]. 甘肃: 兰州大学,2023.

[5] 郑刚. 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甘肃裕固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思考[J]. 建筑设计管理,2017(2):62-64.

[6] 安菁 , 唐兴荣 . 裕固族传统服饰中的手工艺特色与创新设计 [J]. 大众文艺 ,2019(18):44-45.

[7] 包燕梅 , 李辛龙 . 肃南裕固族传统服饰数字化呈现与保护 [J]. 戏剧之家 ,2018(2):101-102.

[8] 孙佳丰 . 裕固族红缨帽的制作工艺及传承发展初探 [J]. 学报 ,2019,35(3):25-31.

[9] 冯丽娟 . 裕固族刺绣的特点及其形成缘由 [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22(3):61-63.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称:“绚丽张掖·裕固霓裳”裕固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演绎,项目编号:202410740008

作者简介:赵梅(2004,12-),女,东乡族,甘肃和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裕固服饰传承、文化创新演绎传统服饰现代转型

通信作者:贾秀梅(1977,7-),女,甘肃古浪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差分方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