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作者

贾翠祥

山东兴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 251500

摘要: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性能和寿命。然而,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路基强度不足、路面早期破损、材料选用不当及排水系统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和耐久性。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设计勘察优化、施工工艺改进、材料科学选用及管理手段提升等多个方面入手。伴随智能化施工设备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正迎来全面革新。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关键问题及优化路径。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常见问题;解决措施

引言

市政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施工技术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施工环境、高标准的工程要求及多样化的技术问题。尤其在提升施工质量、延长道路寿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施工技术的优化尤为重要。

1.市政道路施工技术常见问题分析

1.1 路基施工技术问题

路基施工是市政道路建设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然而,在实际施工中,路基施工常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地基强度不足是常见现象,尤其在软土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未能采取有效加固措施,导致承载能力难以满足设计要求。其次,路基沉降控制存在难度,施工中未充分考虑土体的压缩性和沉降变形特性,施工后期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引发路面开裂或变形。最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也是问题的重要来源,路基内积水无法有效排出,导致土体强度下降甚至发生滑移。部分施工项目在地质勘察阶段不够细致,未能准确掌握地质特性,进一步加剧了施工技术问题的复杂性[1]。

1.2 路面施工技术问题

路面施工技术问题是市政道路建设中直接影响行车舒适性与路面耐久性的关键环节。常见问题包括路面平整度差,这通常源于摊铺设备校准不精确及操作不规范,使得路面出现波浪或凹陷现象。裂缝频发是另一个显著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未能合理设计,导致材料的粘聚力和抗拉强度不足,路面在温度变化或荷载作用下容易开裂。此外,早期破损问题普遍存在,多与施工质量控制不足有关,例如压实度不均匀导致局部区域承载力不足,车辆荷载下产生早期疲劳破坏。施工期间对气候条件的控制也不足,尤其在低温或高湿环境下施工,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1.3 材料选用及配合比设计问题

材料选用和配合比设计是市政道路施工中决定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环节,但实践中存在显著问题,影响工程性能和耐久性。首先,原材料质量难以完全控制,尤其在基层材料和沥青混合料中,部分施工项目为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材料,导致强度和耐久性不足。例如,粗集料的颗粒级配不均、细集料的粘性和吸水性不符合标准等问题直接影响混合料的整体性能。其次,配合比设计的不合理性是导致路面性能劣化的重要原因。在实际施工中,试验室设计的配合比与现场实际施工的配合比往往存在偏差,致使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切性能和高低温稳定性达不到预期。

1.4 排水系统施工问题

排水系统施工质量对市政道路的功能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但该环节常出现系统性问题,严重削弱道路性能。首先,排水管道布设的不合理性是常见问题,主要表现为管道布局未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特性,导致路基和路面排水不畅,形成积水或渗水现象。尤其在雨季,排水不畅容易引发路基软化、路面开裂或剥落等次生灾害。其次,管道接缝和接口处理技术不足,容易出现渗漏或开裂,导致水分渗入路基,进一步破坏土体结构的稳定性。施工中对排水材料的选用也存在不足,如未根据具体地质条件选择抗腐蚀、耐久性强的材料,导致管道系统在使用初期便出现堵塞或老化问题。

2.市政道路施工技术问题的解决措施

2.1 优化设计与勘察流程

优化设计与勘察流程是解决市政道路施工技术问题的首要环节,其目标是为施工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以避免后续阶段的问题。首先,应在设计阶段采用高精度的地质勘察技术,通过钻探取样和物探手段准确掌握区域地质、水文和土壤条件。例如,使用激电法和多道地震探测法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将地质信息的误差控制在1%以内。勘察报告中必须明确地基承载力参数,如软土层承载力不应低于50kPa,确保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其次,在设计过程中需借助先进的建模技术,如BIM技术与GIS系统结合,可直观呈现复杂地形对道路结构的影响,避免设计与实际条件脱节。

2.2 提高施工技术标准与工艺水平

提高施工技术标准与工艺水平是提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核心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技术问题的发生概率。首先,应加强施工标准化管理,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和相关地方标准,例如路基压实度不得低于96%(轻型击实法)。在工艺水平方面,应推广应用先进施工设备,如全站仪控制的自动摊铺机,可以将路面平整度偏差控制在±3mm以内。其次,在路基施工中,需采用分层碾压工艺,并通过现场检测(如弯沉测试),确保各层密实度均符合设计要求。在路面施工阶段,推荐引入激光平整技术和高频振动压实工艺,以提升路面的均匀性和抗压性能。此外,为应对不同气候条件,施工期间需建立精细化环境控制方案,例如在低温条件下对沥青加热温度应保持在150℃~170℃,以确保材料的粘附性和强度。全过程中还需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监督,通过非破损检测技术(如核子密度仪)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实现工艺精细化与技术标准的双重提升,从根本上确保工程的稳定性与耐久性[3]。

2.3 强化材料选用与配合比设计

强化材料选用与配合比设计是提高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措施,能够显著提升路面的耐久性与稳定性。在材料选用方面,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范,例如《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明确集料的颗粒级配和沥青的针入度指标。粗集料的压碎值指标应小于20%,以确保材料具备足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细集料则应控制其砂当量不低于75%,以保证颗粒的纯净性。在配合比设计方面,需综合考虑路面功能需求、气候条件及施工环境,采用马歇尔试验等方法确定最优配合比。例如,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应控制在3%~5%之间,确保路面具备良好的抗渗水能力和高温稳定性。

2.4 改善排水系统施工质量

排水系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市政道路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其改善需从设计、施工和材料多个方面入手。在设计环节,应确保排水管道的坡度符合规范要求,例如主干道排水管道的最小坡度应不小于0.3%,以保证水流的快速排放。在施工过程中,基础处理是重点,应采用机械压实和抗渗材料铺垫,确保基础的密实度达到95%以上。对于管道接缝的处理,应使用高强度防渗接头和柔性密封材料,以避免因接口渗水而导致路基土体破坏。施工中还需严格控制混凝土排水渠的配比,确保强度等级达到C30及以上,从而具备抗冻胀、抗侵蚀的性能。

3.结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施工技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耐久性,针对施工中存在的路基、路面、材料选用及排水系统等问题,采取优化设计、提高施工工艺水平和加强管理等多方面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使用性能。同时,伴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的深度融合,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未来,通过全面提升施工技术能力,市政道路工程将进一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为城市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支撑。

参考文献

[1]董明虎.市政道路土基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措施[J].四川水泥,2022,(02):83-84+87.

[2]崔修名.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与施工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1,(34):101-102.

[3]杨支旭.市政道路施工中常见技术难点及解决措施[J].智能城市,2020,6(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