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分析

作者

李贵中 吕慧 郝海阳

150222198003036219 152221198402180125 150402198801141756

摘要;林业防护作为维护生态平衡、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生态建设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林业防护工作面临资源破坏、病虫害威胁、火灾隐患以及政策与管理困境等多重问题。非法砍伐、林地占用致使森林资源锐减,病虫害防治技术滞后、森林防火体系漏洞凸显,政策法规不完善与管理体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林业防护的复杂性。

关键词;林业防护;资源破坏;病虫害防治;对策

引言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屏障。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林业防护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成效直接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一、林业防护现存问题

1.1 资源破坏问题

森林资源是林业防护的核心对象,但当前非法砍伐与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部分地区每年因非法砍伐损失的森林面积达数千公顷,不仅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更破坏了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不法分子为获取木材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对珍贵树木进行大规模砍伐,致使许多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林地不合理占用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大量侵占林地,使得森林面积不断缩减。

1.2 病虫害威胁

林业害虫种类多,危害程度重。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外来林木有害生物以及国内常见的松天牛、松毛虫等虫害,给我国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以松材线虫病来说,由于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一旦发生,导致松树在短时间内枯死,而且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近些年来松材线虫病在我国南方一些省区扩散蔓延,致使大批松树死亡数百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十亿。防治技术和管理相对薄弱。

1.3 火灾隐患

导致森林火灾的因素也比较多。自然因素主要与雷电和高温干旱天气有关。如在我国的西南部和西北地区,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雷电而引发森林火灾的现象。此外,人们所为行为也是关键,包括烧荒、在野外生火、抽烟、上坟烧纸等行为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火防系统监测系统存在较多漏洞。部分地区监测预警设施比较薄弱,监测范围较窄,火灾隐患不能提前监测到;火源管控不严,尤其是在节日、农忙季节,乱烧秸秆、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等行为屡禁不止;森林防扑火队伍建设不力,专业装备配备不足,扑救能力较低;宣传教育不够,少数群众缺乏防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客观上存在火灾诱发因素。

1.4 政策与管理困境

政策法规不健全。法律法规缺乏,对责任划分、行政处罚、补偿办法的规定都十分有限;对一些违法林木采伐、破坏林地等行为,处罚偏轻,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补偿不足,生态补偿范围小、标准低,达不到促进林农和单位参护的积极性。体制机制不顺畅。协调配合难度大。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间职能重复、职能不清,缺乏林业资源保护联动机制,行政效率低下。

二、林业防护问题的成因分析

2.1 经济利益驱动

木材市场需求量大,木材价格不断上涨,一些人利欲熏心为获得经济利益,铤而走险非法砍伐、滥采滥伐木材等,再加上因土地开发获益巨大,一些地方出现了政府和企业违法毁坏林地、占用林地搞房地产开发、工业建设的乱象,忽视林业防护的生态功能和长期效益。

2.2 技术与资金限制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手段落后,病虫害预警防治技术、森林防火技术设备以及装置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缺乏资金的支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科技研究、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财政资金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较少,社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无法保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致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因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而难以开展。

2.3 社会认知与意识淡薄

人们对于林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林业环保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乱毁林木和在野外燃放烟花爆竹和垃圾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在建设市场经济上重视经济利益,缺乏林业防护对环境及人类的可持续影响这一重要观念,将林业防护工作滞后于经济建设。

2.4 气候变化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现象的频发,极端高温、干旱、暴雨等恶劣气候增加了森林火灾及病虫害的发生风险,而气候变暖导致一些本属于局部地区分布的病虫害的扩大,对森林资源造成更大的影响。

三、林业防护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完善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

完善政策法规,厘清相关单位、主体的职责和义务,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毁坏林地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违法成本,完善生态补偿,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升补偿标准,充分调动林农及相关单位开展林业防护工作积极性。优化管理体制,明确林业、环保、国土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3.2 强化资源保护与管理

严格采伐利用和林地使用,强化采伐审批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坚决遏制超限额采伐。严格规范林地征占用,加快形成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严格森林资源监测,用好用活卫星遥感、地理信息(GIS)、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森林资源监测监管体系,精准把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为林业保护决策科学化提供数据支持。

3.3 提升病虫害防治与森林防火能力

强化病虫害防治,完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病虫害监测点建设,提升监测准确性、时效性。加大以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治技术的推广研究,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强化病虫害防治资金投入,建设专业防治队伍,提升防治能力。强化森林火害防治体系,加强火情预警监测设备建设,扩大监测范围,提升火情预警能力。强化火源管控力度,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巡山力度,杜绝野外火源违规使用行为。

3.4 推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引导科研院校、企业等开展林业防护技术研发,重点攻克病虫害防控、森林防火等林业防护难点关键技术问题。推广应用无人机巡护、卫星遥感监测、生物防控技术等先进林业防控技术装备,提升林业防护的科技含量。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加强林业类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升现有林业防护人员业务能力水平。

3.5 增强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林业防护宣传活动,普及林业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林业防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林业防护工作。

结语

林业防护工作关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尽管当前我国林业防护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成因,采取完善政策法规、强化资源管理、提升防治能力、推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能够逐步解决现存问题,推动林业防护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力,周欣妹.林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5,15(02):233-235.

[2]梁月仁.林业营林生产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绿色科技,2017,(07):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