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灸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晕针预防与应急处理流程优化

作者

孟根珠拉

内蒙古赤峰赤巴林右旗大板镇蒙医医院,025150

摘要:本论文围绕针灸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展开,着重探讨晕针预防与应急处理流程的优化策略。通过分析晕针发生的原因、风险因素,从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应急处理等环节构建系统化的护理风险管理体系,旨在降低晕针发生率,提升针灸治疗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同时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针灸治疗;护理风险管理;晕针预防;应急处理;流程优化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相对安全的特性,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晕针是较为常见且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并发症之一。晕针不仅会中断治疗进程,还可能引发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恐惧心理,甚至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加强针灸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优化晕针预防与应急处理流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晕针发生的原因及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的体质、心理状态和健康状况是导致晕针发生的重要因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久病体虚者,对针刺刺激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发生晕针。此外,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起着关键作用,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对针灸治疗缺乏了解,往往存在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种心理应激状态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进而引发晕针。患有心血管疾病、低血糖、贫血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机体的调节能力下降,在针灸治疗时也更易出现晕针现象。

1.2环境因素

治疗环境的舒适度和氛围对患者的身心状态有显著影响。若治疗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不流通、光线过强或过暗、噪音过大等,都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增加晕针的发生风险。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室内通风不良,患者容易因闷热而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进而诱发晕针;而在寒冷的冬季,若保暖措施不到位,患者因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也可能引发晕针。

1.3医护人员操作因素

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和沟通能力与晕针的发生密切相关。针刺手法过重、刺激强度过大、留针时间过长等不当操作,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疼痛和不适感,从而引发晕针。此外,医护人员在治疗前未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未详细告知患者针灸治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导致患者对治疗过程存在误解和恐惧;在治疗过程中,未及时关注患者的反应,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也会增加晕针的发生几率。

二、针灸治疗中晕针的风险评估

2.1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为有效预防晕针的发生,需建立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患者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医护人员操作因素等方面。具体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质、基础疾病、心理状态;治疗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光线、噪音;医护人员的针刺手法、留针时间、沟通能力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能够准确判断患者发生晕针的风险程度。

2.2风险评估方法

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等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基础疾病等进行初步判断。定量评估则可运用风险评估量表,如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对各项风险指标进行打分,根据总分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例如,总分在60分以下为低风险,60-80分为中风险,80分以上为高风险。

2.3风险评估的实施时机

风险评估应贯穿针灸治疗的全过程。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医护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初始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判断其晕针风险。在治疗过程中,每次针灸前都要对患者进行再次评估,关注患者的身心状态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等级。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进行针对性评估,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针灸治疗中晕针的预防措施

3.1加强患者评估与沟通

医护人员在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对于存在晕针高风险的患者,如体质虚弱、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心理紧张恐惧的患者,要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向患者详细介绍针灸治疗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让患者对针灸治疗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例如,可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帮助患者了解针灸知识。

3.2优化治疗环境

营造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是预防晕针的重要措施。保持治疗室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6℃)、湿度适中(40%-60%),加强通风换气,确保空气新鲜。合理调整光线,避免光线过强或过暗,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干扰。在治疗室的布置上,可摆放一些绿色植物,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3.3规范医护人员操作

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严格遵循针灸操作规范。在针刺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刺激强度,避免手法过重、刺激过强。控制留针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对于体质虚弱或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可适当缩短留针时间。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发现患者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3.4心理干预

对存在紧张、恐惧心理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医护人员可采用语言安慰、鼓励等方式,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增强其治疗信心。也可运用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此外,还可以邀请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进行经验分享,让新患者了解针灸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其心理负担。

四、针灸治疗中晕针的应急处理流程优化

4.1快速识别与判断

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晕针的发生,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迅速判断是否为晕针。同时,评估晕针的严重程度,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将晕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晕针患者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但意识清醒;中度晕针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肢体发软等症状;重度晕针患者则会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

4.2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确定患者发生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以促进脑部血液供应,缓解不适症状。对于中度和重度晕针患者,应立即给予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可采取头低足高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升压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处理。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对于意识丧失的患者,可按压人中、内关等穴位,刺激患者苏醒。若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启动急救应急预案,必要时转送至急诊科进行进一步治疗。在进行应急处理的同时,医护人员要始终保持冷静,给予患者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晕针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情绪稳定。

4.3后续观察与记录

在患者晕针症状缓解后,仍需对其进行密切观察,一般观察30分钟-1小时,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不适症状。同时,详细记录晕针的发生时间、症状表现、处理措施及患者的恢复情况,为后续治疗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邵雯,顾兆军,熊嘉玮.晕针案:特殊的晕针症状及瞑眩反应[J].基层中医药,2024,3(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