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以问题为纽带’的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

作者

徐文文

南漳县九集镇九集完全小学  441513

引言:在新课标大力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浪潮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愈发注重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度参与到科学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学习策略,更是将问题置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核心位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真实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一)结合生活实际

将科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增强他们对科学的亲近感与探究兴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从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授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提出“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说会下雨,但实际却没有下?”“不同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学生每天都会经历不同的天气,对这些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问题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探究天气变化规律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去观察天气现象、收集天气数据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天气与生活的联系。

(二)利用故事、视频等资源

通过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播放相关的科普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磁铁的奥秘》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如磁悬浮列车、指南针、磁性玩具等,视频中磁铁的神奇作用会让学生感到惊讶和好奇,然后教师提出问题:“磁铁为什么会有这些神奇的作用?它是如何工作的?”学生会被这些问题所吸引,想要深入了解磁铁的原理,然后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三)设置悬念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置悬念,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中教师先展示一颗小小的种子和一株茁壮成长的植物,然后问学生:“这颗小小的种子是如何变成这样高大的植物的呢?在这个过程中它经历了哪些变化?会不会有什么神奇的秘密呢?”这些问题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悬念,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更加主动地观察植物的生长、记录实验数据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一)分层设计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问题分为基础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基础性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课中基础性问题可以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敲击音叉、拨动橡皮筋、在空气中传声等,初步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拓展性问题则是在基础性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如“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不同?”“声音的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振动与声音特征之间的关系,挑战性问题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鼓励自主提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其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敢问、善问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推动探究深入,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如问“对于这个实验现象,你还有何疑问?”“改变实验条件会怎样?”“此结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成立?”等,以《物体的沉浮》为例学生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教师可引导其提出“为何有的物体沉、有的浮?”“物体沉浮与形状、大小、重量有何关系?”等问题,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通过实验验证假设锻炼学生的自主提问与探究能力。

(三)组织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围绕问题讨论是有效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讨论中学生可分享观点、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如《电路的连接》一课,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连接简单电路让小灯泡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实验,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建议先连电池和开关再连灯泡,有的认为应先连电池和灯泡再接开关,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相互学习,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三、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

采用教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能全面客观评估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教师评价聚焦学生的探究方法、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及时肯定鼓励,指出不足并提改进建议,比如在《测量水的温度》实验后,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测量水温时,温度计使用正确、读数准确,但数据记录可更规范。”学生自评能促使其反思探究中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明确努力方向,如思考自己是否积极参与实验、能否独立思考、与小组成员合作如何等。学生互评可促进交流学习从同伴处汲取优点,小组讨论后学生可互评,如“这位同学观点有创意,给了我启发”“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很清晰,我要向他学习”。

(二)及时反馈与调整

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进展,给予反馈与指导,学生遇困难时教师要引导其分析原因,调整探究策略,如在《测量水的温度》中若学生读数不准,教师要指出问题,如“可能是温度计玻璃泡未完全浸没或读数时视线未与液面相平”,引导学生重新测量确保数据准确,教师还可依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满足学习需求。

结束语:“以问题为纽带”的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策略是符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及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学校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家长积极参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穆福旺 . 以问题为纽带构建研究性课堂 [J]. 中小学管理 , 2012(12):2.

[2] 丁灵巧 , 丁邦平 . 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运用 [J]. 外国教育研究 , 2007, 34(12):4.

[3] 沈建刚 . 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教育生态环境的创设 [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 2012(6):1.DOI:CNKI:SUN:KXDH.0.2012-06-057.

[4] 樊芳字 .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J]. 师道:教研 ,2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