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SWOT分析的肥城市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赵雨馨 李洪洋 张小丫 马冠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山东淄博 255300

摘要: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凭借多维价值成为共同富裕实践载体,却面临空心化与消亡危机。国际学界聚焦文化原真性保护与生态承载力评估,国内强调农文旅三产融合。研究采用SWOT模型解析案例区域资源禀赋,识别生态优势与商业化风险,提出差异化开发策略。实践层面需搭建“古村落+非遗”双IP体系,设计VR沉浸式体验链条,同步创新“保护保险+数字藏品”等转化模式,最终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文旅产业增值的良性互馈机制。

关键词:文旅融合;SWOT分析;传统村落

一、问题提出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1] 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旅游文化”伴随文旅融合、文化旅游等成为旅游实践层面与学术层面的高频词。传统村落兼具多维价值,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开发已逐渐成为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然而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传统村落面临空心化与消亡危机,基于此,让文旅产业赋能传统村落达成传统村落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一项重要命题。

国内外研究已系统探讨传统村落与文旅产业协同机制。1977年罗伯特·麦金托什提出“文化旅游”概念,强调其促进跨文化理解的作用。[2] 之后国际学界重点聚焦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原真性保护、居民社区影响评估及生态承载力问题,强调通过游客行为管理与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内研究则立足我国传统村落多分布于偏远山区的现实,提出农文旅融合是其产业转型的核心路径,通过整合农业耕作、非遗技艺与旅游资源,构建“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三位一体的内生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活态存续。

基于此,运用SWOT模型解析案例地区发展条件,系统识别传统村落的生态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短板、政策扶持机遇及过度商业化风险,通过量化评估、制定差异化开发策略,为探索文旅融合增效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形成可复制的传统村落振兴模式。

二、肥城市传统村落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文化资源丰富

肥城市传统村落以五埠村“伙大门”石构聚落为典型,现存明清石砌民居200余处。依托10余项省市级非遗及桃文化资源,通过物质遗存保护与非遗活态化路径,构建文化资本转化机制,实现乡土文化再生产。

2.当地政策支持有力

肥城市政府通过“三横两纵”空间规划框架,系统整合传统村落资源,构建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体系。重点推进桃蹊谷“园区-景区-社区”三区联动模式及伙大门景区景观提质工程,实施基础设施迭代与功能复合化改造。

3.旅游产品和业态丰富

肥城市通过闲置古建活化利用,以“桃花海唐乡”等主题民宿实践构建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数据显示,项目驱动下游客驻留时长提升40%,文旅业态谱系优化率达32%,印证了物质空间再生产对传统村落的增益效应。

(二)劣势

1.文旅产业型人才断层

肥城传统村落空心化引发社会主体间性重构,专业化管理主体缺位导致运营体系结构性断层:文化阐释力薄弱,文创产品开发滞后。文旅业态创新指数低于同类景区均值,印证文化资本转化阻滞。

2.文旅品牌传播矩阵势能弱化

肥城市传统村落面临品牌势能孱弱与传播能级局限的双重困境:文旅IP离散化导致认知度低,现有传播媒介仅覆盖部分本地客源层。单一化宣传渠道致使信息触达效率低,印证了媒介生态位缺失对文化资本转化的抑制效应。

3.文化传承与保护压力大

肥城传统村落现存土木、石质建筑呈现本体性衰变,结构性修缮资金缺口大。民俗文化基因库面临代际传递断裂,35岁以下非遗传承人占比少,造成文化资本折现率递减。

(三)机遇

1. 资源与空间生产优势

肥城传统村落以“伙大门”石构聚落为典型载体,其建筑肌理保存完整度高,形成具有排他性的空间符号资本。依托活态文化基因库,通过空间叙事重构实现场所精神再生产,为文旅协同提供物质-文化双维基质。

2. 制度与政策创新势能

政府构建的“三横两纵”空间治理框架,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实现闲置古建的产权重构,建立“保护性开发”制度装置。

3. 市场适配能力强

通过建构“桃文化-非遗技艺-石构美学”三位一体消费符号体系,精准对接文化寻根与场景消费需求,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四)挑战

1.原住居民参与度不高

在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过程中,部分原住居民未能充分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导致其对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旅游业的顺利推进。

2.旅游产品单一且深度不够

现有产品停留于景观凝视层面,文化体验转化率远低于遗产旅游基准值。非遗要素的符号化再生产尚未突破“器物展陈”阶段,导致文化资本溢价指数低于同类资源型景区,制约产业升级。

3.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加,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挑战。如果游客数量超过了村落的承载极限,可能会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三、肥城市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一)SO战略:优势-机会组合

1.打造“古村落+非遗传承”复合文化ip

整合非遗资源,创建“特色建筑+手工艺”融合IP。用VR沉浸游戏串联非遗工坊,形成“文化探索-技艺体验-文创消费”一站式链条,提高传统文化价值收益。

2.创建制度创新试验示范区

依托“三横两纵”政策框架,在桃蹊谷实施产权流转2.0模式:将部分闲置古建转化为文化创客聚落,建立“政府+原住民+运营商”的共益型开发机制,破解保护利用悖论。

(二)ST战略:优势-威胁组合

1.推出“多元体验”产品组合

借鉴“桃花海唐乡”运营经验,打造三级体验项目:基础型(自然徒步路线)、深度型(古建筑修复体验课)、收藏型(桃主题数字艺术品),解决产品类型单一问题,带动游客消费转化率增长。

2.实施社区资本再生计划

建立旅游收益反哺机制,从门票收入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传统建筑修缮基金,开发“原住民解说员认证体系”,使居民参与度提升,形成保护与发展的正向循环。

(三)WO战略:劣势-机会组合

1.搭建文旅人才云孵化平台

联合高校设立“传统村落数字孪生实验室”,开发AR文化导览系统与智能监测平台,通过相关培训计划,在一定期限内将青年非遗传承人占比提升,促使人才断层问题的解决。

2.启动新媒体升级计划

搭建“微信+微博+抖音+虚拟世界”全平台宣传网:推出揭秘伙大门建筑特色短视频,在泰山景点布置VR体验设备吸引游客,力争让品牌知名度提高,宣传覆盖效果达到旅游行业标准。

(四)WT战略:劣势-威胁组合

1.创建古建筑保护新模式

推出“古建保护保险”计划,针对急需修缮的老房子,采用“政府出钱+大众捐助”方式,每栋古建筑配套特色手工艺体验活动,让维修集资速度加快,同时保障传统文化价值不流失。

2.实施游客承载力智能调控

构建动态监测系统:当实时游客量达承载量偏高时,自动触发“线上预约分流+在地体验延长”机制,通过延长开放时间与增强夜间业态,使生态压力降低的同时保持营收稳定。

参考文献

[1]戴斌. 加快建设旅游强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J]. 红旗文稿, 2024, (12): 25-28.

[2]周丽. 中国传统村落旅游文化的传播: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 [J]. 理论月刊, 2023, (08): 103-109.

作者简介:赵雨馨,山东肥城人,2004.11-,本科在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