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元投放区域材料,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作者

秦越秀

丹阳市里庄中心幼儿园 212363

摘要:角色区游戏反映幼儿的现实生活,也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区域之一,角色区的材料是支持幼儿游戏的必备要素。本文基于对小班幼儿在角色区“小吃店”的游戏观察,分析材料投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小班区域材料投放的指导策略,激发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赋予幼儿深度学习的可能性。

关键词:小班;材料投放;指导策略;深度学习

一、切合年龄特点,支持区域内的深度学习

近年来,为满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王海英教授启发我们,引导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状态中进行深度学习。于是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深度学习”这个字眼,那深度学习和一般的学习有哪些差异?本文认为幼儿在区域内的深度的学习更注重在游戏中的思考与操作,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表现一定的思维品质[1]。对于小班幼儿的角色区游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幼儿在角色区游戏中如何利用材料,完成与同伴交流、互动的语言和行为,进而通过不断改进材料,支持小班幼儿的社会行为和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二、小班角色区材料投放现状

(一)材料投放缺乏主体性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地位呈现主导性,幼儿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在小班角色区中,教师多按照一定的主题或季节投放材料,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为满足区域材料与主题的契合适配,教师往往会预计幼儿的兴趣和预判幼儿的需要,而忽略幼儿在游戏中生成的兴趣点。这会导致在后期游戏时,幼儿活动的表现多局限于“老师告诉我应该这样玩”的心态,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减少,深度学习的达成度不够。

(二)材料投放缺乏多元性

在幼儿角色区活动中,他们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深度学习,当幼儿的想象、扮演游戏上升到某个节点时,材料的多元投放就显得尤其重要。材料多元调整的短缺间接导致幼儿游戏行为的固化,无法到达更深层次的能力发展[2]

(三)材料投放缺乏结构性

幼儿深度学习持续时间的长短与材料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有密切联系,也有赖于新旧经验之间的迁移,但现在教师在打造环境、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把各种“有趣”的材料杂糅在区域里,虽看起来内容丰富,支持到位,实则忽略了材料之间的结构与内在关系,阻碍了幼儿的经验认知朝顺向正迁移趋势发展。

三、小班角色区材料投放的指导策略

(一)迁移经验,激发游戏兴趣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就是说能力增长和认知概念的拓展都来源于经验。可见经验对于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在幼儿游戏前,我们需要唤起幼儿先前的游戏经验,同时为他们后续游戏的兴趣和未知经验做好铺垫。

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家乡”时,教师在晨谈时和幼儿一起讨论幼儿在家乡感受过的各事物,许多幼儿都说出了家乡的小吃,也能说出和家人一起去小吃店的情景,通过讨论,幼儿了解了小吃店的相关场景。在初步感知之后,教师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集市上的小吃店,了解小吃店主要售卖的物品和必备的角色、材料。幼儿的兴趣逐渐浓厚,许多幼儿自发把家里不用的碗筷、包装袋等带来,小吃店初具雏形,角色区也成了教室里的热门区域。在初步的材料投放时,教师充分挖掘谈话中的教育资源,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和幼儿一起打造“小吃店”,让该区域成为幼儿游戏的兴趣所在。

(二)多元投放,扩展游戏进程

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感知是通过直接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实现的,在区域中投放材料要施行多元化原则,对于材料投放,教师要把握好整体思路,帮助幼儿达到深度学习的发展目标。

1.投放半成品材料

为了保证幼儿游戏操作的参与度,引导幼儿直接感知操作过程,应在游戏区域里投放一定数量的半成品材料。例如,在小班角色区“小吃店”里,教师可以在材料柜里投放不同颜色、不同长短、不同大小的仿真蔬菜片以及超轻黏土、拉菲草、糖果纸、玉米粒等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需要,自制小吃,帮助幼儿了解各地特色小吃的特征。在投放的基础上,还可进行一些逆向思维的探索,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对成品材料进行拆分,(如奶茶杯和吸管、仿真蛋糕和纸托等),引导幼儿在角色对话和游戏探索中发现更多的组合方式,呈现不同的特色小吃,帮助幼儿感知不同食物的美观性,实现创意游戏的初步尝试。

2.投放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一般是指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且极易收集到的材料。在“小吃店”中,教师和幼儿将各处收集来的石头、积木块、纸筒、瓶子、丝带、泡沫、盒子、筷子、纸杯、纸盘等材料进行清洗、整合,幼儿通过利用已有经验,自由设计玩法,用各种语言和方式以物代物,进行“售卖”和“购买”,教师也可以帮助幼儿利用现有的低结构材料进行组装、重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将纸杯和纸盘层层叠加组合,可以拼成一个点心架,再周身铺上颜色亮丽的丝带和贴纸,就可以进行点心的摆盘和售卖,幼儿在角色区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组合,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幼儿在游戏中能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也能感知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3.投放差异性材料

差异性是指事与事、物与物之间存在的不相同的特点性质。区域材料的差异性就是指不同大小、不同特质的同类型材料。在幼儿区域游戏中,教师需要关注到幼儿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思维发展,那么在材料的投放,尤其是半成品材料投放时,就要关注到并善于利用差异性的材料投放,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在观察后进行比较的能力、在比较后进行认知更新的能力。例如在小班角色区“小吃店”里,教师观察到在区域开放一段时间后,幼儿对于游戏中的点单-打包-付钱流程已经较为熟悉,该流程的游戏操作时间逐渐缩短,而已经完成这一流程的幼儿就出现了无所事事的消极游戏表现,于是在游戏后的分享中和幼儿一起讨论了该现象,通过和幼儿的讨论,发现“打包”环节可以增设一个挑选打包方式的过程,可选择纸袋打包、礼盒包装的形式,增加幼儿游戏的体验感和兴趣。而对于打包的半成品要求就更多了,可准备礼盒、纸袋两种不同的打包材料,这就是通过材料提供的差异性,实现幼儿游戏的深度发展。

(三)开发属性,引发深度学习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和生活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并积极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材料投放,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我们不仅要跟随幼儿的兴趣,还要仅仅抓住幼儿游戏中的教育价值。所以“有问题的材料”也是幼儿学习与探究的要素之一,教师要帮助幼儿拓展思维[3]。例如,在“小吃店”中,教师故意投放破洞的纸盘,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部分幼儿会选择避免使用该纸盘,而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会尝试用漂亮的贴纸来掩盖破洞,这样既解决了材料的破损问题,又满足了顾客欣赏的美观性,成功解决了问题。

总之,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能鹰架幼儿的深度学习,教师对于游戏材料的属性认知、幼儿游戏的观察、教育价值的捕捉都至关重要,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满足幼儿游戏的合理需求,让幼儿的深度学习在多元化的区域材料中自然地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泽国,巧用小材料 发挥大功效--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J],学周刊.2020(6):183.

[2]范义丽,幼儿角色游戏中材科投放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2),100-101.

[3]李琳,幼儿园角色游戏材科投放的误区及解决路径分析[J],新课程.2021(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