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活动中的融入与培养策略研究
龚海玲
四川省白玉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现状及实践困境,探讨文化融合背景下交往能力培养路径,提出家园共育视角下协同发展策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社会化重要载体,对促进少数民族幼儿融入集体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现状分析入手,提出文化融合路径与家园共育策略,旨在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特点交往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游戏活动
引言:社会交往能力作为人类基本生存技能,其培养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因生活环境特殊性,其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呈现独特性与多元性。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主要教育形式,为幼儿社会交往提供了自然情境与实践平台。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均衡、文化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交往能力培养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有效路径,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分析,游戏活动中实践困境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表现出鲜明地域特色与民族特点,其交往行为兼具开放性与保守性双重特征。少数民族幼儿普遍具备良好情感表达能力,能通过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方式传递情感,且在群体游戏中展现出较强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然而受限于语言环境差异,部分幼儿在汉语表达方面存在障碍,影响其与外族幼儿沟通交流质量。同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少数民族幼儿社会规则认知也呈现差异化特点,部分行为习惯与主流教育理念产生冲突,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参差不齐。
游戏活动作为幼儿园主要教育形式,理应成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重要途径。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突出,偏远山区幼儿园游戏材料匮乏,场地设施简陋,难以开展多样化游戏活动;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足,无法有效将民族元素融入游戏设计中,导致游戏活动缺乏文化认同感;游戏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幼儿兴趣特点与文化背景,游戏吸引力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科学评估标准,难以针对性指导。
二、文化融合背景下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路径,游戏活动中策略优化
文化融合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应坚持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原则,构建融合民族特色游戏活动体系。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游戏资源,将具有代表性民族游戏引入课程,这些游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能增强幼儿民族自信心同时提升交往兴趣。创新游戏形式,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族元素有机结合,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游戏活动。比如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习俗融入角色扮演游戏中,让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过程中自然习得社会规则与交往技能。语言交流作为社会交往核心要素,应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幼儿双语能力培养。游戏活动中设置双语情境,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使用汉语与民族语言进行交流。比如设计翻译官游戏,鼓励幼儿互相学习对方语言,促进跨文化交流。同时配备双语教师,确保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必要语言支持与指导。
空间创设方面应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营造具有民族氛围游戏环境。利用当地特色材料布置活动区域,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合理划分游戏区域,设置不同难度交往任务,引导幼儿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参与,逐步提升交往技能。教师支持策略应注重文化敏感性培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背景学习,理解幼儿行为背后文化因素。游戏引导过程中教师应扮演组织者、观察者与支持者多重角色,根据幼儿表现提供恰当介入,比如当幼儿出现交往困难时,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等方式提供支持;当幼儿展现良好交往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强化积极行为。游戏评价机制应突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多元参与评价体系。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方式记录幼儿交往行为变化,关注个体差异与进步程度。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增强主体参与意识,培养自我反思能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家园共育视角下交往能力的协同发展,游戏活动中资源整合
家园共育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需整合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三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应加强家长教育观念更新,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形式宣传游戏价值,消除对游戏认识偏差。组织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参与观摩幼儿园游戏活动,直观感受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积极影响。建立家园沟通平台,克服语言障碍促进信息互通。设立双语家长联络簿,采用图文并茂方式记录幼儿在园表现;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建立网络交流群组,分享幼儿游戏视频,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发展情况。家庭游戏指导是协同育人重要环节。幼儿园定期向家长推荐适合家庭开展游戏活动,并提供具体操作指南。针对不同家庭情况,设计难度各异游戏方案,确保每个家庭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条件游戏形式。鼓励家长记录幼儿在家游戏表现,与教师共同分析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状况。
社区资源整合是扩展幼儿社会交往场域有效途径。邀请社区民族文化传承人走进幼儿园,开展民族技艺展示与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社区文化场所,增进对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了解;策划社区联谊活动,为幼儿提供与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群体交往机会,拓展社会交往范围与深度。构建区域联动机制,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家园共育评估体系应强调多方参与,构建包含幼儿园、家庭、社区各方反馈渠道。定期组织家园共育经验分享会,总结成功做法;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共育策略;设立家园共育示范案例库,为其他家庭提供参考。
结论: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民族文化特点、地区发展现状等多种因素。本文从现状分析出发,提出文化融合视角下培养路径与家园共育视角下资源整合策略,旨在构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特点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体系。尊重文化多样性、强化游戏活动价值、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关键。未来应进一步探索区域特色培养模式,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杨.浅谈少数民族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J].俪人:教师, 2015(1):1.
[2] 刘艳珍.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5):2.
[3] 吴满仙.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