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单产提升种植技术探讨
宋刚 袁梦 李石雁
师宗县竹基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云南师宗 655704
摘要:竹基镇人多地少,小麦产量的稳定与增长,直接关系到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市场的稳定,现如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小麦种植技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入研究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技术,小麦单产的提升潜力巨大,但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新技术,实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升,是当前农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小麦单产提升种植技术进行探讨,希望为竹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小麦;单产提升;种植技术
近年来,竹基镇境内干旱、洪涝、高温等极端天气频发,给小麦生长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导致产量波动加大,在此背景下,探索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小麦新品种及其配套的高效种植技术,成为提升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通过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也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环境的发展。
1精耕细整
前茬作物完成其生长周期并收获之后,紧抓土壤适宜的耕作时机,迅速展开耕整地作业,此阶段,应确保耕作深度超过20厘米,实施深耕细作,达到土层全面翻动均匀细碎的效果,严禁出现耕作不全或耙地遗漏的情况,最佳的土壤结构应为表层疏松透气,无大土块残留,底层则紧实有力,不存在未翻碎的土垡,整体地面平整,土质细碎均匀。对于采用旋耕方式的田块,耙压作业必须彻底执行,确保土壤紧密度适中,若未能把握适耕期,遇到干旱条件时,需先行实施灌溉造墒,待土壤湿度适宜后再行耕整,如遇连续阴雨天气,需迅速排除田间积水,争取尽早进行耕作,以防土壤过湿导致耕作质量下降,避免湿耕造成的土壤结构破坏。
2品种改良
在竹基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不遗余力地引入推行新性小麦品种,如“云麦112”与“云麦114[1]”等杰出代表,这些品种标志着小麦育种技术的重大进步,更以其卓越的抗病性和逆境耐受能力,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优选,它们拥有出众的光合作用效能,能够高效转化阳光为生物能量,同时展现出高度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即便在面临不利环境条件时,也能维持良好的生长态势,确保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3种子处理
经过包衣处理的品种,更是兼具了防病抗虫与促进生长的多重优势,若未包衣的种子,播种前要将种子放到阳光下晾晒2至3天,能有效减少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虫害,播前建议使用辛硫磷与三唑酮的混合溶液,或是专用的小麦拌种剂,对种子进行浸泡或拌合处理,操作时确保每粒种子均匀浸润,密封堆闷3至4小时,待充分吸收后,置于阴凉处晾干,即可直接用于播种,农户在保留自用种子时,需进行严格的筛选,剔除体积偏小、干瘪、遭受虫蛀、感染病害以及霉变的种子,确保所用种子均为健康饱满。
4施好基肥
基肥的施用应遵循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养分全面、均衡供给的目的,耕地前要保证基肥的施用量充足,特别是有机肥的施用量需达到或超过2000千克/亩的标准,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比例为15-15-15,用量为30-35千克/亩,针对实施了秸秆还田的地块,考虑到秸秆分解过程中会消耗一定量的氮素,建议额外增加10-15千克/亩的尿素施用,确保土壤氮素的平衡,促进作物根系发育与整体生长。
5“五适”播种
5.1适墒播种
水分是小麦萌发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其适宜性直接关系到种子的生长起点,在土壤墒情不达标的情况下,小麦种子可能面临水分匮乏的困境,这会延缓萌发进程,引发出苗参差不齐的现象,为后续的生长周期埋下隐患,对此,播种前农户需密切关注当地的气象预报,结合专业的土壤水分监测数据,科学规划灌溉计划,土壤湿度应介于过湿与过干之间,避免湿播导致的病害风险增加及干播引发的萌发障碍,确保土壤含水量在70%至80%之间,以促进小麦种子的顺利萌发与整齐出苗,实现足墒播种的理想状态。
5.2适期播种
播种过早,小麦可能会在冬季来临前过度生长,形成旺苗现象,这会消耗大量土壤养分,导致植株在严寒天气下更易遭受冻害,增加减产风险,播种过晚会使小麦在生长后期遭遇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影响灌浆和产量,因此,针对半冬性小麦品种,最适宜的播种期通常落在10月中旬至下旬之间,对于弱春性品种,建议将播种时间推迟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精准把握播种时机,小麦能够在最为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茁壮成长,有效提升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抗旱、抗寒等。
5.3适量播种
当播种密度过高时,小麦植株间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导致个体生长受限,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如果播种密度过低,虽然单株小麦的生长条件可能较为优越,但会直接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降低单位面积的小麦产量,影响经济效益。当地在高产攻关田块中,小麦的亩基本苗数应控制在15万至18[2]万株之间,确保小麦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和光照条件,有助于优化群体结构,促进小麦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效率。
5.4适深播种
深层播种导致胚芽鞘伸长耗能加剧,光合同化物积累受限,越冬前易形成弱化苗情,表现为分蘖节位发育抑制及群体结构稀疏化,引致穗粒数下降,浅层播种则使根系构型发育受阻,抗旱抗寒生理机制弱化,难以抵御极端气候胁迫,当地小麦栽培的生物学最适播种深度区间为3至5厘米,具体实施需结合土壤水文特性动态调整,在持水性能良好的沙质壤土条件下宜采用上限参数,保墒能力较弱的黏质土壤则适配下限指标,该调控策略通过平衡种子萌发需氧量与土壤水热传导效率,确保幼苗建立理想根冠比。
5.5适式播种
采用机械条播方式,行距设定为20厘米,以确保作物布局合理,采用宽幅播种机械进行操作,避免重复与遗漏,保证种子分布均匀,播种深度一致,紧跟播种步骤进行严实的覆土作业,针对经过旋耕但土壤尚未紧实的田块,播种完毕后立即采取镇压技术,以稳固土壤结构。
6田间管理
6.1前期田间管理(出苗)
针对田间幼苗,采取中耕划锄技术,生长较弱的幼苗实施浅层松土,生长旺盛的幼苗需进行深层松土,此过程可视情况重复2至3次,进入冬季前,务必保证茎蘖群体的数量维持在900万至1200万株/公顷,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中旬间进行化学除草作业,尽早消除潜在的草害威胁,在寒冷冬季,特别是气温偏低的年份,需补充施用腊肥,每亩至少撒施有机肥15[3]吨,面对干旱年份,需安排冬灌,确保作物能够安全越冬。晚播或群体数量偏少的田块,尽早追施返青肥,主要以速效氮肥为主,对于生长过于旺盛的麦田,还可在起身前采用冬春镇压手段控制其旺长;在起身期喷施壮丰安、多效唑、矮壮素等小麦专用生长调节剂,初春时节如遇多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防止作物受涝。
6.2中期田间管理(拔节)
实施氮肥后移技术,强化拔节期的肥料追施,相对减少对孕穗期的追肥,此技术是提升作物分蘖至成穗转化效率、遏制小穗与小花退化现象、促进穗粒数增加及粒重提升,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在作物第一节间生长定型,第二节间长度超越第一节间时,进行追肥作业,对于土壤肥力基础稳固、前期氮肥底施充足、作物长势健壮的田块,追肥操作应推迟至拔节期的中后期,即倒二叶初露至挑旗阶段,以达到最佳的肥料利用效率与作物生长响应。
6.3后期田间管理(抽穗)
这个时期的营养生长基本停止,生长重心转移至穗部的发育上,此时管理的核心目标应在根系养护与叶片保护上,通过优化土壤环境,促进根系持续扩展与强健,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与生理功能,引导这些营养物质高效地向穗部转运。
结束语
竹基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应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新时代播种技术,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红,张健,何宁秀,等.小麦全程机械化单产提升技术集成[J].中国农机装备, 2024,(7):39-41.
[2]魏连杰.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种子科技, 2024, 42,(3):122-124.
[3]徐龙河.冬小麦种植技术研究及管理方法探讨[J].种子科技, 2024, 42,(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