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作者

陈雪

证件号:210727198901090028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给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阐述了工程建设中引发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问题,并从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然而,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涉及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土石方工程以及水流调控等活动,这些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水利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场地平整、开挖、填筑等施工活动,会直接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使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大幅下降。大量的土石方开挖和堆弃,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在降雨、水流等自然因素作用下,极易引发水土流失。例如,在水库大坝建设过程中,坝基和坝肩的开挖会产生大量的松散土石方,若随意堆放,遇到暴雨冲刷,就会形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流失,影响周边土地的生产力,同时还可能造成河道淤积,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和使用寿命。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会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如水流速度、水位、水温等。大坝的修建会形成水库,使水流速度减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可能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水温分层现象也将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一些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可能被阻断,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工程建设占用土地会破坏陆生植被,使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丧失或碎片化,迫使动物迁移或改变其觅食、繁殖等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此外,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声等污染也会对周边陆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干扰。

(三)水土保持对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作用

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量,降低土壤侵蚀对工程设施的破坏风险,如防止泥沙淤积对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同时,水土保持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地整治等措施,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和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2]。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存在诸多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开挖面、填方边坡未及时防护以及施工道路、弃渣场等地表扰动,都会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如输水渠道开挖时边坡防护不佳,雨季坡面径流会携泥沙入渠,影响输水和造成淤积,增加维护成本。而且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大量弃渣,若未依水土保持方案合理堆放防护,弃渣场选址不当位于敏感区域,被雨水冲刷后会堵塞河道、抬高河床,引发洪涝并破坏下游生态环境。

(二)生态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物多样性受损和土地沙化与退化较为突出。工程建设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致使许多珍稀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像河流大坝阻碍鱼类洄游,使其种群数量减少,物种多样性受威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施工破坏地表植被,加上水库蓄水影响地下水位,导致局部土地沙化或退化加剧,土地生产力降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受阻,还引发沙尘等灾害,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四、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量区域生态环境特性与水土保持需求,优化工程选址与布局,尽力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从源头降低建设对生态的破坏。同时,设计要融入水土保持和生态理念,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工程设计,合理规划边坡坡度与防护形式,运用生态护坡技术提升植被覆盖率与边坡稳定性,在建筑物设计上兼顾水生生物,设置鱼道和生态放水设施等,保障生物生存繁衍。

(二)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平衡与调配至关重要。应精准做好土石方的计算,优先将开挖土石方用于填方工程,最大程度减少弃渣量,避免不必要的转运和堆放,降低水土流失风险[3]。对于无法利用的弃渣,要依据水土保持方案,选取恰当场地,并采取设置挡土墙、排水系统以及植被恢复等防护手段。

同时,施工临时防护措施也不可或缺。对开挖面、填方边坡和施工道路等区域,需及时覆盖防尘网、喷洒抑尘剂,设置临时排水沟和沉沙池,减少水土流失与扬尘污染。雨季前加强巡查维护,保障防护设施有效,防范暴雨引发灾害。此外,水利工程建设要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补偿工作。工程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和弃渣场等进行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选用当地适生植物,恢复生态功能。针对生物栖息地受损情况,通过建立保护区、人工繁育等措施,保护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运行管理阶段的生态维护措施

在水利工程运行阶段,优化水库调度与生态监测评估相辅相成,对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制定科学的水库调度方案,在保障防洪、发电、灌溉等传统功能的同时,着重考虑下游生态用水,合理调节水位和下泄流量,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避免因不当调度引发河道断流和生态退化。另一方面,构建长期生态监测体系,对建设和运行全程中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实时与定期监测评估,依据监测数据精准把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状况,进而及时调整优化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举措,促使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进,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必须重视其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加强施工过程管理以及优化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也有助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琳,谢翔,段文明. 山东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探讨 [J]. 山东水利, 2024, (10): 81-83+87.

[2]李林. 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未验先投”的水土保持监管科普工作探析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4, (10): 100-104.

[3]    向鹏鹏,刘振,向爽爽. 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水土保持分区布设措施效果分析 [J]. 水利技术监督, 2024, (10): 3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