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认知视角的中职“微写作”教学思考

作者

忻樱

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中提出锻炼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这是基于信息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微写作的特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和交往的效率。

微写作是什么?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形式观,认为微写作是一种微型写作形式,其篇幅短小、形式灵活,字数不超过 200 字;另一种是内容观,认为微写作与微课程类似,是指课程开发者将学科内容加以精选和浓缩,使主题明确、目标清晰。微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其独特之处主要有三点:结构小而全,仍然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要求有头有尾、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篇幅短而精,要求写作时惜字如金、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载体新而活,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中介,以广大网友为写作主体,以达和交流为目的,写心情、记生活、发感想。

在其内容要求中,第一,学生要学习用 200 字左右篇幅表达具体情境中的信息传递、事务处理、情感交流等内容,提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理解和把握微写作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特点与方法。第三,注重创意,力求条理清楚、感情真实、语言凝练。

对于写作的理解有三种,文章本文,默写本文,认知本位。文章本位”认为写作是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教学重点是教习作知识技能;“摹写本位”认为写作是让学生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描摹下来,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的“观察”和“回馈”;而认知写作则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认知功能”,即写作可以用来促进对未知的探索、对知识的学习、对问题的解决等。

微写作正是针对认知本位所提出。强调写作的功能性,有效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因此我们可以在认知视角下重新审视这三点要求,这正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输入信息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加工的要求。教学提示中也有相关解答,根据实际生活和表达交流的需要,明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微写作,也就是教学应具有目的性;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与对象,从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快速构思与写作,引导学生有效进行信息输入;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表达,个性化地写作,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对有效输出做出的要求。

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认知写作认为“写作的本质是知识转换的加工过程,成熟者的、高级的写作是知识转换(Knowledge Transforming)的加工过程,这不同于生手的、低级的知识表述(Knowledge Telling)的线性反映过程(思考、计划、构思、写作、修改、成文)”在这种写作本质观下,固然要解决学生“如何写”的问题,但更要关注围绕“写什么”的思考、学习和研究过程,使写作技能与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紧密结合。

认知写作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帮助学生整合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富有创造性地开发“整合信息”的写作教学知识,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合信息三个要领,即怎么选、怎么排、怎么连——信息的选择,信息的编排,信息的输出。作文体验活动的设计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创意优先原则,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与课程目标内在融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围绕不同的写作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传统节日和参观旅游等体验活动类型,让学生从“体验”入手,拥有对社会人生的真实感受与鲜活体验,从而激发写作灵感、提高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感受力。

在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中也给了我们相应的启示。第一,强调写作的目的性。第二,创设写作情境,逻辑化写作。第三鼓励个性化写作。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微写作课堂进行一些思考。认知中心论强调,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作文体验活动正是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而出现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身处其中,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让学生的写作反映现实体验,写出自己感悟最深切的、真实的东西,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确保学生中心的目标,作文体验活动的设计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调整好师生关系,二是遵循学生心理特性。一方面,教师做到尊重、理解、服务和激励学生,而不是命令、指挥和管理学生。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体验活动就具有活动性和娱乐性,达到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引领学生的目标。写作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初始写作体验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单元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教学的逻辑终点,起点到终点之间会形成落差,写作教学的过程就是消除落差的过程。

1. 直面写作任务,强化任务解决意识

当前的不少写作教学有了写作任务,但多沦为“写前热身”,出示之后就一笔带过;微写作教学不是在分析和解决任务上下功夫,而是首先思考用哪些技能达到目的。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化任务解决意识,不过早或唯一指向写作技能。跳脱出传统文体束缚,以目的为导向,列出任务清单,例如对象、要求、结果。明确写作对象,表达明确,导向结果。

2.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与对象,从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快速构思与写作

这里需要强调:一是重视相关资料的提供。可根据学段由教师负责提供文献,逐渐过渡到学生独立搜集信息,教师要在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上为学生提供操作细则和示范。二是重视加工信息。在这里写作技能无法主宰写作内容,更多要依靠“阅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认知写作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上,帮助学生在面临多个文本时,能借助多样的认知写作方式来综合加工多元信息,将不同结构的、甚至是矛盾的文本信息转化到自己的思考研究中。三是重视信息输出。认知写作关涉大大小小的思考,必要的思考引导会大大提升“认知”的速度和质量。

3. 结合任务解决的需要,灵活匹配“写作技能”

学生经历了认知的过程,获取了任务解决的观点、思想和内容。接下来就进入“撰写成文”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结合任务解决的需要,选择文本表达的方式手段,灵活匹配写作技能。发散属性与他人的观点产生进一步的碰撞和联想,从而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不断重塑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和方位,拓展自身的思维空间,形成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从而促成有创意的表达。

4.善用“问题归因”和“示范引领”

“问题归因”指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试写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单元写作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基于学情研究所制定的目标,会更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实现写作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另外,基于学情研究的写作教学是一种“点穴式教学”或者说是“靶向性教学”,针对性会更强。

“示范引领”指教师通过实际的示范呈现到底要教什么。最有效的写作指导不是教写作方法,也不是教写作理论,而是引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提供示范引领,引领学生迈进写作的门槛。

微写作作为一种实用性写作,存在非常必要,在日后的教学中可以有更多具体的尝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马六七.善用微写作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J]文学教育,2022.05

[2] 魏小娜.认知写作:写作形式、价值取向与教学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22.01

[3] 唐一如、韩国胜.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微写作指导[J] 学语文,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