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余贵梅

成都工业学院 644000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区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不止肩负着教授知识的伟大使命,还承担着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和引导社会正向发展的任务,其能够凭借自身积累的大量教育资源、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和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铺垫基础,通过优质的智力支持与充裕的人才保障,让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那么只要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地方应用型高校就可以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实际密切融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将来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一)人才培养与供给

地方高校应主动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专业设置,培养更多适应乡村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给予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行业高度注重,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乡村产业输送大量的人才,支持其获得快速稳定的发展。地方高校在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环节中,应该根据乡村振兴的目标,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入手,借助实践教学活动或者校企合作等多元化途径,确保学生能够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深度了解,逐渐具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思想道德,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在推动农业科技飞速发展和创新的时候,应该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科研价值,根据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攻坚克难工作,通过田间地头来明确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多元化研究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和产业的升级。为了确保科技成果更快地获得转化,地方高校还需要和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乡村地方组织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产学研结合、扩大农产品价值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普及先进的农业机械,确保广大农民都可以了解和应用上这些设备,增强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

(三)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

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应主动加入乡村文化的挖掘、整理以及保护等工作中,做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开设一系列民俗学、乡村历史和文化等专业课程,让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产生深刻了解,并借助乡村文化节或者是民间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点燃乡村居民对当地文化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接着再加快乡村文化创新工作的速度,确保乡村文化朝着繁荣昌盛的方向进步[2]。最为关键的是,地方高校应该借助自身规划、设计和建筑等具有的优势,参与到乡村规划和建设环节中,以实地考察和调研明确乡村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善可行的施工方案,在帮助乡村居民改善周围环境和提高整体形象的同时,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

(一)结合地方实际,做好交叉融合

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可以凭借对当地乡村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精准把握,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精心制定一系列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致力于提升乡村的经济水平,还能够切实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如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并提供专业培训,以培养适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或者依托自身的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与当地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项目,针对当地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如此一来地方高校必定能源源不断地为乡村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3]。又因为地方高校还拥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交叉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解决方案,所以高校可以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乡村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

(二)产学研融合,加强人才引进

地方高校可以和地方政府或企业等进行合作,主动探索出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争取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创新,这不只能够促进学术研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还能够为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多贡献,推动区域经济朝着高质量的方向前进,但需要注意在和地方政府合作的时候,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科研实力,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进程中,通过彼此的合作与努力建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又或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中双方的合力完成项目研发工作,根据农村地区的需求和趋势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如先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等新型的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降低资源浪费的程度,确保农业作物更加的安全和健康;接着协助乡村机构或组织建立农产品品牌,赋予其独特的市场价值,建立多元化的电商平台,拓宽原有的销售途径,让农产品直接和广阔的市场对接,确保农民有着更高的收入;最后对当地的乡村本土资源进行保护与挖掘,结合特色产品与特色风景等开发旅游项目,通过农家乐和风俗体验馆等场所,促使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都能快速发展 [4]。通过上述平台的建设和努力,不止加快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型与升级,还能够确保乡村经济蓬勃发展,所以地方高校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的趋势,开设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人才,主动引进外部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实业的将来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推动农业行业迅猛发展。

(三)创新教育模式,提供科技服务

地方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致力于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在线课程等一系列创新教育模式打破地域限制,使得乡村学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学习途径,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地方高校紧密结合乡村实际,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材和课程,积极引入数字化教育工具和方法,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乡村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探索历史文化遗址、学习农业生产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沉浸感 [5]。接着地方高校应组织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乡村学子参与地方戏曲表演、手工艺制作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地方文化的精髓,这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进一步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些教材和课程的学习,乡村学子能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为关键的是,地方高校应通过建立科技服务平台为乡村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和应用,有效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赋能,乡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不仅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优化合作体系,提供政策支持

地方高校应主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全新的合作机会,多角度、多方向地和政府建立良好关系,构建出完善的实施体系,打破原有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标,采取各种各样积极可行的措施,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效果不断提升,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从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增长等方面入手,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通过校地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持,加快科研成果的研发与应用,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资金、土地以及税收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乡村振兴项目充斥着浓浓的活力,确保后续阶段的工作都稳定开展 [6]。除此之外,地方高校也要和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项目提供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借助金融平台的搭建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减少乡村振兴项目实施环节中资金短缺问题的出现,促使金融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凸显出两者合作共赢的美好局面,只要地方高校持续不断地深化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就能够让乡村振兴项目获得越来越多的帮助,达到国家提出的战略目标,也为地方高校将来的发展铺垫了牢固基础。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早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若想确保农民权益获得有力保障,就应该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获得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支持,引导其和地方农业或者是不同资源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农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促使农村地区产业链更加稳定地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 黎魏华 , 蔡秋莉 . 广西高校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5,(16):18-22.

[2] 张晓敏 , 王敏 . 高校服务学习赋能乡村振兴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J/OL]. 安徽农业科学 ,1-4[2025-07-07].

[3] 邱海兰 .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和路径优化 [J].科教文汇 ,2025,(12):19-23.

[4] 李扬帆 , 刘正琨 .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实践课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12):174-176.

[5] 樊荟慧 , 覃洋 , 莫家业 , 等 .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5,5(12):134-137+141.

[6] 罗秋雪 . 地方应用型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体系构建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9(30):73-77+82.

课题信息:2024 年校级课题,课题名称“地方高校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24ZX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