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作者

徐红军

宁蒗县金棉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云南宁蒗 674306

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探究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触化学学科的起点,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尤其在实验环节,存在诸多局限。趣味化学实验以其安全有趣、贴近生活、简便易行的显著特点,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普遍现象:一部分学校实验室条件有限或课时紧张,致使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参与机会匮乏;某些实验活动内容陈旧,形式较为单一,操作步骤机械重复,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学生动手过程往往局限于根据指令执行既定步骤,缺乏对实验原理深入理解以及对现象进行主动观察与思考的机会;这些因素导致实验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探究功能与教育价值,学生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受到抑制,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制约,最终影响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达成。

二、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明确趣味化学实验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学生学习,而不仅是教师演示。在实验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上,应着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点。将学生放置于学习的中心,引导其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设计任务时融入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测、在操作中细致观察、在结束后进行深入分析并表达观点。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时,可设计寻找厨房中的溶解大师任务,让学生自带食糖、食盐、面粉、食用油等,在课堂上进行溶解性实验对比和讨论,使其成为知识发现的积极参与者。

(二)开发生活化、微型化趣味实验

充分挖掘生活中易得的材料作为实验试剂与器具,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趣味实验项目。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教学中,可设计自制简易灭火器生活实验。取小塑料瓶,内装适量饱和碳酸钠溶液;另取小号保鲜袋装入少量醋酸溶液,袋口扎紧后悬于瓶内(避免接触)。实验时迅速倒置塑料瓶,使醋酸冲破保鲜袋与之混合,立即产生大量CO ₂气体,将瓶内液体急速压出。学生通过观察气压驱动液体的喷射过程,直观理解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同时将化学方程式(Na ₂ CO ₃+2CH₃COOH $$ 2CH₃COONa+H₂ ₂↑)与现象关联。该实验利用食醋、小苏打等生活物品替代专业设备,微型安全且现象明显,契合化学来源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引入故事化、游戏化情境

将实验活动置于充满趣味性的故事背景或游戏情境中展开,巧妙设置悬念、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关卡,或引入拟人化角色引导实验进程。围绕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创设神秘信件解密游戏任务。教师预先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书写指令,干燥后分发学生,告知其为密探遗留的加密信件。学生分组合作,使用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签涂抹纸面,观察文字显色(变红)以解读指令,并据此完成对应实验。通过角色扮演沉浸式情境,将指示剂变色原理转化为破译密码的关键线索,学生主动应用碱与酚酡的反应特性解决问题。此设计符合从生活走向化学的课标导向,强化知识迁移能力。

(四)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借助高清投影、慢动作拍摄、微观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可将实验过程中转瞬即逝或肉眼难以清晰观察的现象进行放大与定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清晰感知实验现象,加深理解深度。针对九年级上册《分子运动现象》中氨分子扩散实验的毒性问题,可采取虚实结合策略。实体层面:将滴有酚酞的滤纸条置于玻片,中央棉花球蘸微量氨水后立即罩盖,安全观察局部变红。虚拟层面:同步播放分子运动模拟动画,动态展示氨分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布朗运动路径,同时用颜色变化标记酚酞遇碱的微观过程。实验后引导学生操作 NOBOOK 虚拟实验室软件,自主调整氨水浓度、环境温度等参数,观察扩散速率与范围的变化,推导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规律。数字技术突破时间与安全限制,使抽象微粒运动具象可感。

结束语

总之,趣味化学实验超越简单的课堂气氛调节,是整合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生活应用的教学理念革新。针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存困境,科学设计与系统实施生活化实验、情境化任务及融合信息技术的趣味活动,能显著提升教学吸引力与思维深度,有效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培养科学探究意识与实践创新能力。未来需着力探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趣味实验整合模式,持续推动课程育人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丽 . 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J]. 家长 ,2024,(33):74-76.

[2] 伞德硕 .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32):131-133.

[3] 李菲菲 . 趣味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天津教育 ,2024,(2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