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警犬技术实战化应用里追踪能力提升探索

作者

张学群 张磊

乌兰察布市公安局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012000

引言

在警务工作中,警犬凭独特嗅觉成为追踪犯罪线索的重要力量,犯罪场景复杂化、环境多样化,传统追踪模式难满足实战需求,嗅源识别精度、气味辨析能力、目标锁定效率等核心环节突破,科学训练体系构建,是提升警犬追踪效能的关键。技术革新与训练优化中,探索警犬追踪能力提升路径,关乎警犬技术发展,直接影响案件侦破效率与公共安全保障。

一、警犬追踪技术的核心要素与强化路径

(一)嗅源识别技术的优化与提升

嗅源是警犬追踪的起始依据,提取与保存技术至关重要。提取环节,气相吸附法用特殊吸附介质,高效吸附现场微弱气味分子,较传统直接擦拭提取法,气味提取量显著提升,复杂现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空气中气味来源多,干扰严重,气味浓缩装置经特定物理或化学过程,聚集分散的嗅源气味,提升浓度与纯度,为警犬追踪提供更清晰、易识别的气味线索。保存嗅源,特制密封、隔光且维持恒温恒湿的容器,用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阻挡外界环境因素对嗅源气味的影响,使一周内衰减率控制在极低水平,延长有效使用时间,为后续警犬追踪提供可靠保障,提取与保存过程,配合专业操作流程与质量把控,进一步稳固嗅源识别技术基础。

(二)气味分化能力的强化训练策略

警犬执行追踪任务,气味环境复杂多样,强化气味分化能力是关键,不同地形条件下,城市硬质路面有车辆尾气、工业废气等多种异味,气味干扰复杂,训练设置模拟城市街道场景,混入多种干扰气味,长期系统训练引导警犬专注目标气味,该环境下目标气味分辨准确率显著提高,山地环境,植被、土壤散发自然气味丰富复杂,对警犬追踪干扰较大,山林地区实地训练让警犬适应不同植被气味与目标气味的混合情况,提升自然复杂环境中气味辨析能力 [1]。不同气候下,雨天气味易被冲刷稀释,训练模拟小雨、中雨、大雨等不同雨量,设计训练方案,警犬从雨水干扰的气味中捕捉目标气味,大风天气,气味扩散快且方向不稳定,设置不同风力等级训练场景,训练警犬逆风、顺风追踪,增强复杂气象条件下气味分化能力,不同环境时间特性,早晚、昼夜交替时气味变化,丰富训练维度。

(三)目标锁定环节的精准化技术支撑

目标锁定是警犬追踪最终环节,精准性直接左右着追踪行动的实际成效,现代科技手段助力显著,热成像技术与警犬追踪协同应用,设备能捕捉人体散发的热量信号,警犬逐步靠近目标所在区域时,热成像设备可清晰呈现热源分布,辅助其更精准地缩小目标范围进而锁定,夜间光线昏暗或建筑物遮挡导致视野受限的环境里,这种辅助让目标锁定的准确率有了明显提升,卫星定位与轨迹分析系统依赖高精度卫星定位技术,每秒更新并记录警犬移动的追踪路线、转向节点及行动轨迹,先进算法对这些连续的轨迹数据展开运算比对。警犬追踪过程中出现脚步放缓的犹豫或路径偏离的迹象,训导员查看实时传输的轨迹数据,能快速判断偏差方向并及时引导调整,保证警犬始终朝着目标所在方位推进,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持续作用,让警犬对目标独有的特征气味形成深刻记忆,反复强化后能在数十种相似气味中快速分辨并准确锁定,目标锁定环节的精准程度与稳定性能因此得到提升,智能图像识别辅助技术引入后,对目标可能出现区域的图像进行降噪、增强等预处理,再与热成像捕捉的热源信息、警犬传递的嗅觉数据相互校验融合,锁定的精准性得以进一步增强。

二、警犬追踪能力训练与保障体系构建

(一)阶梯式训练方案的科学设计

警犬追踪能力培养要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初级训练阶段,以20-50 米短距离追踪任务为基础,训练区域选植被单一、人员活动少的草地或空旷场地,环境气味干扰系数低于 0.3,利于警犬建立基础追踪条件反射,训练用正向强化法,终点放置犬类偏好的奖励物,直径约 8厘米的橡胶咬胶玩具或 50 克鸡肉冻干都可,气味与奖励关联刺激,警犬由此形成追踪动力机制,中级训练阶段,追踪距离拓展至 200-500 米,训练场地转换至城市公园、校园等半开放空间,引入 3-5 种人工合成干扰气味,稀释 1:1000 的汽油、香料混合物在列,干扰强度不超过目标气味浓度的 40% ,训练警犬在轻度复杂环境中保持追踪稳定性 [2]。高级训练阶段聚焦实战模拟,设置 1-3 公里长距离追踪路线,模拟集市、交通枢纽等场景,同步释放 10 种以上自然与人工混合干扰气味,人体分泌物、车辆尾气、餐饮油烟包含在内,复杂环境下持续训练,强化警犬对目标气味的专注识别能力。

(二)训犬员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完善

训犬员专业素养直接左右人犬协同效率,气味解读技能培养,得系统学习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MS)技术原理,深入掌握气味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物理特性,具体了解不同环境下气味扩散的 Fick 第二定律实际应用,实验室模拟与现场训练相互配合,逐步建立起常见气味特征的详细数据库,实际训练过程中,训犬员要持续记录警犬追踪时的各类行为参数,像每秒嗅闻频次(正常范围 8-12 次)、头部摆动角度(有效追踪角度 ±30 以内)、步频变化率等都在记录之列,借助行为学分析,精准解读警犬获取的气味线索。指令传达技能培养,依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严格规范指令系统。“追踪” 口令设定为 440Hz 标准音调、持续时间 1.5 秒,“停止” 手势规定为右臂水平伸直、掌心向下保持 3 秒,通过每天不少于 200 次的重复性训练,让警犬建立对指令的稳固神经联系,确保指令传达准确率能达到 95% 以上。

(三)警犬健康管理与装备配备的优化

构建系统化的警犬健康管理体系,要结合动物营养学与运动医学的具体标准,日常健康监测环节,采用智能饲喂系统详细记录每日进食量,成年警犬每日干物质摄入量严格控制在体重的 2.5%-3% 区间,同时配备智能项圈实时监测心率(正常范围维持在 70-120 次 / 分钟)、体温(保持 )等多项生理参数,借助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数据同步传输至健康管理平台,持续形成动态监测曲线 [3]。定期体检涵盖 15 项基础生化指标检测,像红细胞压积( HCT37%-5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100U/L)等关键指标都包含在内,依据检测得出的具体结果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针对工作犬容易出现的关节磨损问题,专门添加硫酸软骨素(每日按 500mg/kg 体重供给)等功能性营养补充剂,装备配备方面,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追踪背带,其肩带宽度不小于 5 厘米,与身体接触面积达到体表的 30% ,能有效分散负重产生的压力;背带还搭载厘米级高精度北斗定位模块,定位误差严格控制在 0.5 米以内,配合 4G 实时传输功能,可同步回传警犬运动轨迹、移动速度等详细数据,为各类追踪任务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结语

警犬追踪能力提升是技术创新与训练体系完善协同推进的过程,优化嗅源识别技术,强化气味分化能力,借助科技实现精准锁定,为追踪任务提供技术支撑,构建阶梯式训练方案,提升训犬员专业素养,完善健康与装备保障,夯实能力提升基础。系统性举措有效增强警犬追踪技术实战效能,为警犬技术在现代警务工作中深入应用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冯玉凡 , 刘东 . 关于警犬技术教学培训及考核的思考 [J]. 中国工作犬业 ,2022,(08):9-11.

[2] 周肖鹏 , 高一龙 . 关于警犬技术训练装备配备标准和策略的探究 [J]. 中国工作犬业 ,2024,(08):4-6.

[3] 方伟 , 闫传国 . 警犬技术专业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 [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3,25(06):121-128.

作者信息:张学群,1991.9.28,男,汉,察哈右翼后旗警犬训练基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大学本科,研究方向: 警犬实战化应用里追踪能力提升探索

二作信息: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