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策略

作者

和明月

丽江市玉龙县文笔学校 云南 丽江 674100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的高阶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亟需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学、评相互割裂、反馈滞后、脱离学生真实成长的桎梏。“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为该课程突破困局、实现育人方式深度转型提供了崭新思路与实践遵循。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突出问题:素养导向的目标被窄化为知识灌输,未能具体化为可操作目标,对教学过程牵引不足;教学与评价脱节,评价多局限于终结性检测,未能有效融入日常教学提供即时反馈与指导,改进功能缺失;评价内容方式单一浅表,过度侧重知识记忆,忽略价值理解、法治思维等核心素养及情意、行为的综合评价。其本质是教、学、评未能形成有机闭环,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功能被弱化。

二、“ 教学评” 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构建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体系

教师应在深刻解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准锚定每个单元、每节课应培育的具体价值观念、法治观念、责任意识及实践能力。目标的设定不仅需要向上对接国家层面的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还需向下分解为契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观测性的学习目标。核心目标及其分解后的子目标,必须成为后续教学活动组织、评价任务设计及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基准。教学前的备课环节需反复审视所有设计元素是否协同指向最终目标的达成,确保教、学、评三者始于共同出发点,贯穿全程形成完整闭环。

(二)实施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的深度融合设计

评价应深度嵌入学与教的真实进程,实现真正的学中评、评中学。教师需依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前瞻性地将评价任务视为教学活动本身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导入环节嵌入前测诊断学习起点,在学生合作探究价值冲突案例或模拟法治实践过程中穿插即时性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与教师点拨,在活动推进的关键节点设置表现性评价任务检验深度理解与应用能力,在课堂小结环节通过反思性问答促成元认知提升。这些精心设计的评价活动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持续的动态反馈信息,引导教师即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明晰学习方向并聚焦重点难点。情境创设成为此过程的关键媒介,真实或拟真情境中的道德判断与行为选择是评价学生素养最有效的场域。

(三)建构多元协同、聚焦发展的立体化评价框架

评价主体应从教师主导向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家长社会参与等多种主体协同转变,增强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评价内容须由侧重知识维度转向全面覆盖认知、情意态度、行为实践等多维度,特别强化对学生价值辨析能力、规则意识践行、公共参与行为等核心素养的考察。评价方式应综合运用课堂观察记录、结构化访谈、情境模拟测试、开放性案例分析、实践项目成果展示、增值性评价追踪等多种工具与方法。重点应用表现性评价,鼓励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展现其价值观与能力的发展程度。评价结果应服务于改进,弱化简单排名,突出对学生个体进步的肯定与问题诊断。

(四)建立循证优化的课堂教学持续改进机制

课堂不仅是实施场所,更应成为研究基地。教师需在每一个教学周期结束后,系统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产出的各类评价数据,包括课堂即时反馈、课后作业、单元检测结果、实践项目表现等多元证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关键在于探究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活动实效性以及学生学习障碍点,识别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基于分析形成的深刻洞见,教师应精准调整下一教学周期的目标侧重点、活动设计精密度、资源支持力度以及个别化指导策略。通过教学——评价——分析——改进的循环螺旋提升,建立起以评价证据驱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课堂内生机制。

结束语

总之,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深度实践,是破解教学效能瓶颈、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时代要求与必由之路。它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评促发展”的根本转变,在行动范式上打破传统线性结构,构建目标统摄、过程融通、反馈闭环的新型教学生态。通过聚焦素养目标、融合过程评价、拓展评价维度、深析反馈数据四项策略的系统落实,方能真正赋予评价以应有的生命力,使之成为撬动学习深度发生、驱动教学持续优化、保障育人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支点。

参考文献

[1] 李振都 , 陈丹萍 .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3,(32):37-39.

[2] 赵珊.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D].南宁师范大学 ,2022.

[3] 王渊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 [J]. 新课程教学 ( 电子版 ),2021,(0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