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感技术的湿地动态变化及其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
田布雨
化德县林草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013350
湿地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水生生物和涉禽类提供关键的栖息与繁殖场所,尤其是迁徙水鸟的重要停歇地。然而,受城市扩张、农业开发与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湿地正面临持续退化,水鸟栖息空间不断被压缩,种群稳定性受到威胁。在此背景下,遥感技术凭借其大尺度、高时效的优势,为湿地动态监测与水鸟生境评估提供了有力工具。随着数据分辨率和处理能力的提升,生态遥感正逐步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分析的转变,为生境保护和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一、遥感技术在湿地监测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号,实现对地表覆盖类型和状态的观测。当前广泛用于湿地研究的遥感平台包括中分辨率卫星(如 Landsat 系列、Sentinel-2)、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如WorldView、GF-2)、合成孔径雷达(如 Sentinel-1、RADARSAT-2)及激光雷达(LiDAR)等。Landsat 系列数据因其时间跨度长(1972 年至今)、空间分辨率适中(30m),是全球湿地动态变化研究的主力数据源。Sentinel-1 提供 C 波段 SAR 数据,具备全天候成像能力,能有效穿透云层和雨雾,在水体识别和湿地淹没范围监测中具有显著优势。高分系列(GF-1、GF-2)则以 2-5m 的空间分辨率提供更精细的地表特征信息,适用于微观尺度湿地斑块识别和局地变化分析。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对湿地植被的监测随着数据源的不断更新和方法不断改进,对湿地地区植被生化参数(叶面积、叶绿素、叶片含水量)反演、生物量估算、植被生长参数估算和生态入侵监测都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得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湿地植被监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从宏观的植被生物量监测到微观的元素变化,随着高光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高光谱数据构建定量反演估算模型越来越成熟 [1] 。
(二)湿地类型识别与分类方法
湿地类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其识别需要结合光谱、形状、纹理和季节变化等多个维度特征[2]。传统的监督分类方法(如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虽已在湿地识别中得到应用,但易受训练样本限制,分类精度有限。近年来,基于面向对象分类(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OBIA)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方法在湿地制图中逐步取代像素级处理方式。OBIA 通过对影像分割提取具有语义意义的“对象”,能有效区分水体与湿地植被、农田与沼泽等相似光谱地物,特别适合中高分辨率数据的分类任务。例如,在某平原的研究中,通过多时相Sentinel-2 数据并结合 NDVI、MNDWI、NDBI 等植被和水体指数构建分类特征空间,采用 Random Forest 算法实现了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水稻田等湿地类型的高精度识别,整体Kappa 系数达到0.89 以上。
(三)变化检测方法
湿地动态变化检测依赖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比对与分析。差异影像法(Image Differencing)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影像的植被指数或水体指数求差,识别湿地扩张或收缩区域。主成分分析(PCA)可提取变化信息主方向,适合大范围变化趋势分析。变化矢量分析(Change Vector Analysis, CVA)则结合光谱变化方向与幅度,能对变化类型进行分类。近年来,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如 Breaks ForAdditive Season and Trend, BFAST)得到广泛应用,尤其适合识别季节性湿地或周期性淹水区的变化拐点。例如,在某湖区域,通过对 MODISNDWI 时间序列的分析,识别出多次湿地水体扩张与收缩的异常波动,这些变化与洪水事件及人为活动高度相关,揭示了湿地退化的关键时点,为后续管理措施的时序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湿地变化对水鸟栖息地的影响机制
(一)水鸟栖息地基本需求
水鸟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对栖息地的生态需求具有明显差异。繁殖期通常依赖于水位稳定、植被繁茂、干扰较小的浅水区域,以保障筑巢安全和幼鸟生存;而在越冬期,则更偏好水域开阔、水生生物丰富、温度相对适宜的区域,以满足其觅食和集群活动的需要。研究表明,水深( <30cm )、水域边缘带的复杂度(shoreline complexity)、潜在捕食风险、水体透明度以及食源密度(如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种子)是影响水鸟栖息地选择的核心因子。在遥感应用中,这些生态要素可以通过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评估植被覆盖度,MNDWI(改进型水体指数)判别水体范围与湿润程度,LST(地表温度)间接反映热环境条件,从而为不同水鸟类群的栖息适宜性提供量化指标。此外,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还可识别栖息地的季节性变化,对迁徙性水鸟的动态生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对水鸟的影响
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与连通性下降直接影响水鸟的栖息与迁徙行为,尤其在迁徙停歇地或繁殖地中表现尤为显著。景观格局指数,如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 P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连通度指数(CONNECT)等,广泛用于量化栖息地破碎化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程度。研究表明,斑块边缘率的上升会显著增加天敌侵入的概率,并放大人为干扰强度,从而严重影响如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地面繁殖类水鸟的巢址选择与繁殖成功率,甚至造成种群局地退化与繁殖失败。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湿地变化与鸟类分布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湿地退化区域内鸟类种群丰度平均下降明显,尤其是大型涉禽物种,其数量下降幅度更为显著,显示出对生境结构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依赖性和适应能力的下降趋势。
(三)栖息地质量评价方法
栖息地质量通常采用基于遥感数据的生境适宜性模型(HabitatSuitability Index, HSI)进行构建与表达 [3]。该模型通过加权整合多个生态因子,如水深、植被覆盖度、人类干扰指数、距道路距离、食物资源可达性等,形成连续空间分布图,用于定量评估不同区域的生境适宜等级与生态承载潜力。在实践中,遥感指数如 Sentinel-2 的 NDVI(用于评估植被生长状况)、VIIRS 夜间灯光数据(反映人类活动强度)、数字高程模型(DEM)与地表温度数据(LST)等,是常见且有效的数据源。例如,某研究在洞庭湖区域构建了适用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越冬生境的 HSI 模型,并将各类指标归一化至 0-1 的尺度范围,形成分级生境适宜性图层,有效识别出高适宜性区域与潜在修复区,为科学规划保护区边界、调整功能区布局和优先恢复区域提供了可靠依据与空间支持。
(四)典型水鸟物种案例分析
以东方白鹳为例,该物种对水体开阔度与植被边界过渡带极为敏感,通常依赖于浅滩、湿草甸和具有一定水生植物密度的区域进行觅食和停歇。通过在某河入海口区域分析其 GPS 卫星跟踪数据与遥感解译结果发现,该鸟类栖息活动主要集中在距离水体不超过 500 米、NDVI值介于 0.3–0.5 之间、具有一定芦苇或湿地草本植物覆盖的地带。这些区域既能提供良好的隐蔽性,又具备较高的食物可获取性。进一步结合时间序列 NDVI 和变化矢量分析(Change Vector Analysis, CVA)发现,湿地植被退化和水体边界收缩等变化显著减少了其可用栖息斑块,导致迁徙停歇点数量下降约 26% ,栖息密度分布也呈现出高度集中化趋势,增加了种群对局部生境的依赖风险。
三、基于遥感分析的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一)湿地保护优先区识别
基于湿地生态功能、水鸟栖息密度及其空间活动强度,可通过遥感数据叠加分析栖息密度热点图、湿地连通性图与人类干扰指数图(如夜间灯光、距道路距离等),构建多因子优先级评价模型,用以划定保护区范围与等级。常用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可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设定,实现空间优先区分级。在某红海滩区域的实践中,研究团队结合 Sentinel-2 NDVI、MODIS LST、VIIRS 夜间灯光数据及鸟类调查结果,划定出 6 个湿地保护优先核心区,这些区域覆盖了超过 73% 的高适宜性栖息地,成为黑脸琵鹭等关键物种的重要越冬地,并为后续管理提供了空间基础。
(二)动态监测与预警机制建立
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性要求建立实时或近实时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议以遥感技术为核心,构建“地面样方调查 + 无人机航拍 + 卫星遥感数据”的三位一体湿地监测体系,实现宏观识别与微观验证相结合[4]。在数据处理环节,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等人工智能算法,可对湿地边界和变化区域进行自动识别与分类。例如,某项目利用 CNN 模型对Sentinel-2 影像中的芦苇退化区域进行训练识别,准确率达 92% 以上,并成功监测出近两年某湿地区域因旱情导致的生境萎缩过程。此类系统一旦与管理平台联动,即可实现湿地突发变化(如干涸、非法围垦)的自动报警,大幅提高管理效率。
(三)水鸟栖息地修复策略
针对退化或高度破碎化的湿地栖息地,可采取多种生态修复策略。首先,在保障水源条件的前提下实施生态补水,恢复湿地的季节性淹水节律,有助于水鸟觅食环境的恢复。其次,可种植本地耐湿性植被,如芦 苇(Phragmites australis)、 荻 草(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等, 提升植物群落稳定性和栖息地隐蔽性。例如,在三江平原某湿地恢复试点中,通过补水与芦苇回植两年后,东方白鹳和灰鹤的停歇频率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可建设人工浮岛、湿地缓冲带、低干扰湿草甸区等工程性栖息结构,提升生境异质性,为涉禽、水鸭、鹭类等不同生态位的水鸟群体提供多样化选择空间。
(四)政策与公众参与建议
湿地与水鸟的保护不仅依赖于科技手段,还需政策支撑与公众参与共同推动。建议推动遥感监测结果与生态补偿机制相挂钩,例如依据年度湿地保护成效发放补助,引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履行生态修复责任 [5]。同时,应构建基于遥感评估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湿地变化率、生境质量指标纳入自然资源管理评价体系。在公众层面,可通过建设科普宣教中心、开设鸟类观测平台、推行“市民科学家”计划等形式,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水鸟监测与保护行动中。如浙江钱塘江口湿地公园推行的“公众湿地观察日”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态认知,也收集了大量补充的鸟类活动数据,形成科学研究与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总结:遥感技术在湿地生态监测与水鸟栖息地研究中展现出强大的时空解析能力和应用价值。通过多源遥感数据的融合分析,可精确掌握湿地类型、面积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为栖息地质量评估和优先保护区划提供可靠依据。研究表明,湿地退化与破碎化显著压缩了水鸟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对大型涉禽和迁徙物种影响更为敏感。基于遥感的监测与建模手段,不仅有助于揭示生境变化机制,也为修复策略、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未来应加强遥感与生态模型的融合应用,推动湿地保护向数据驱动、动态管理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蒋明明. 基于遥感光谱信息的湿地植被分类和监测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 ,2022.001267.
[2] 王纪 . 融合卷积神经网络与变分模型的遥感图像全色锐化方法[D]. 重庆邮电大学 ,2021.001115.
[3] 林文杰 . 基于最小生成树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层次化分割方法研究 [D].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00007.
[4] 翟光卿. 黄河流域小微湿地的时空动态变化与驱动因素研究[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4.000065.
[5] 蒋卫国 , 王晓雅 , 荔琢 , 等 .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4,39(06):1241- 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