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朱奕洁
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摘要:作为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思想,五育融合理念的推行运用,引发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考与探究。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关键内容,通过五育融合思想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进行创新优化,对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五育融合视域,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创新优化方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考实践
前言:教育改革背景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一目标背景下,传统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呈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如何创新习作教学方式已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以五育融合理念为指导,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优化,聚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求,丰富习作教学内容,以提升习作教学成效,进而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切实发展。
一、渗透德育,培养品德
德育渗透是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要求。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通过德育的渗透,能够助力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体系与思想观念。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注重通过写作教学,渗透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体系,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1]。
例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有你 真好》”主题习作教学活动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忆思考“看到‘有机 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在学习生活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来自母亲的爱?”并组织班级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借此激发学生写作创作思路。在这之后,教师可以渗透“感恩教育”这一德育内容,让学生明确母亲的付出是无私伟大的,要学会在生活中用行动回报母亲的爱,并组织学生进行习作创作。这样学生写作思路能够更加清晰,在德育渗透下,学生也能够逐渐形成“感恩”的良好品德,在德育熏陶下实现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渗透智育,提高能力
智育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写作技巧与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探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文本内容中的写作方式与技巧进行习作创作,让学生自主分析与练习实践中,逐步实现能力发展目标[2]。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习作:我的乐园》这一写作教学内容时,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单元中《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这三篇课文中相关写作技巧进行分析探究,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聚焦三篇课文的“共性”与“个性”写作技巧,展开思考探究。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围绕“你的乐园是什么样子的?你最喜欢在那儿干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习作创作构思,以“我的乐园”为题目,利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创作文章。在“我的乐园”场地选择过程中,学生是“自由”的,可以随意选择乐园场景。这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创作能力、学习能力等能够得以充分发展,促进习作教学成效进一步提升。
三、渗透体育,健康发展
体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理念,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体育理念的渗透,进一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尝试将体育活动作为习作“对象”,让学生通过习作创作,逐步深化对体育运动优势的认知,以调动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学习《习作:我的奇思妙想》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尝试以“心爱的体育运动”为对象,畅想在未来这项体育运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的运动形式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等。在学生构思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体育运动的姿势、对身体健康的优势等。借此在为学生提供创作资料的同时,实现体育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逐步产生体育锻炼兴趣,助力学生语文素养与体育能力协同发展。
四、渗透美育,提升素养
培养学生正确审美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通过带领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文化之美,能够有效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在促进学生审美意识正向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3]。
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练笔”这一习作活动,让学生围绕古诗词内容含义,从“美”的角度,谈一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收获,并以“小练笔”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既可以分析古诗词中的意境美,也可以分析对仗工整美等,“美”的角度不限。这样,学生能够逐步感受到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在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学生学习体验。
五、渗透劳育,丰富实践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小学语文育人价值彰显的主要渠道,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劳动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将其作为习作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借此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习作创作能力。例如,在“五一植树劳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劳动感受”这一习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对劳动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等描述出来。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也能够增强学生习作体验。
结语: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视域下,为实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全面创新,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及劳动教育的渗透,利用“五育”丰富习作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助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进而提升语文习作教学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 邱华.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创享习作+"融合课程实践[J]. 教育科学论坛,2023(17):78-80.
[2] 张先艳. 以水培豆芽为例探究语文与劳动的深度融合[J]. 万象,2023(11):52-54.
[3] 廖侨莲.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性与实践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3):57-60.